崇祯皇帝召集众大臣研究国事时,又讨论了一些具体问题。
尤其是卢象升与傅宗龙谈得这几个问题。
对于四川、河南和陕西三省总兵一事。
傅宗龙将卢象升举荐的三人呈了上来。
大多数人都表示同意。
薛国观、张四知、谢升等人,也没有公然反对。
最后决定,陕西总兵虎大威。四川总兵祖宽。河南总兵孙传庭。
至于卢象升借款发放军饷一事,这本身就是为朝廷解忧。
卢象升的想法自然也得到同意。
倒是在卢象升新组建的部队去留问题上,产生了极大的分歧。
谢升说道:“眼下,辽东战事吃紧。前期清军入塞,清军损失惨重,就连岳讬都被斩杀。
皇太极气急败坏,开始在辽东重启战事。
眼下,关内的叛军已经被剿灭。辽东战事是最重要的。卢大人的军队还是增援辽东为好。”
傅宗龙说道:“以目前的形势,我们无法进行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无论是兵员马匹、武器装备,还是后勤补给、粮草辎重,都需要准备。”
张四知反驳道:“现在情况十分危急。按照傅尚书的意思,咱们就不救援,眼睁睁看着锦州失守。微臣认为,应该派大军前往,趁机与清军展开决战。”
蔡国用建议道:“依微臣之见,救援锦州是必须要救的,但是也要考虑后勤补给。能解锦州之围即可。现在刚刚剿灭了叛军,各地还得休生养息。待恢复过来,再寻求决战。”
范复粹也附和道:“蔡大人说得对。辽东战事也不是一天两天了。要想解决,不要急于一时。此事还得从长计议。”
薛国观说道:“蔡大人和范大人说的对。眼下救援锦州最要紧。辽东既然请求增援,那朝廷必须派兵增援。
卢大人的部队的确是能征善战。京营需要补充兵员,也是事情。
微臣认为,不妨调集一部分增援辽东,一部分补充京营。毕竟卢大人新训练的军队有七万多人。”
薛国观特意在“七万”两个字上,加重了读音。
似乎在提醒在场的各位,卢象升手握重兵。这还仅仅是他新组建的部队。各地卫所中,能够听命他的,还不算呢。
崇祯皇帝最后拍板,说道:“薛大人考虑得非常周到。就这么办。傅大人。你去和卢大人研究一下。哪些部队去增援辽东,哪些部队补充京营。毕竟这是卢大人自已组建的军队,没用国家一分钱。”
傅宗龙又将取消“剿饷”和“练饷”一事提了出来。
按理说,这个提议顺理成章。
但是令傅宗龙颇感意外的是,绝大多数人都表示反对。
理由也都出奇的一致。
那就是朝廷现在入不敷出,现在还不是取消的时机。
待收支平衡后,再考虑取消。
傅宗龙找到卢象升,就将朝廷研究的这些事情告诉了他。
对于同意这三个人担任总兵,卢象升非常高兴。
这几位跟随自已南征北战,到各省担任总兵也算是对他们的奖赏吧。
朝会上竟然没有同意取消“剿饷”和“练饷”,也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卢象升倒没有感到惊讶。
要知道,“辽饷”是明朝为了应对辽东战事。因朝廷无钱,向百姓摊派的附加费。
从最初的每亩三厘五毫银子,最后增加到一分二厘。每年可以为朝廷增加五百万两的税收。
清朝入主中原后,起初取消了“三饷”。
后因南方抗清活动愈演愈烈,财政吃紧,清廷又恢复了“辽饷”,按照每亩九厘征收。
对外你就不能用“辽饷”这个名字了。就改为“九厘金”。一直征到宣统皇帝退位。
卢象升暗下决心,有机会一定要劝皇帝取消“剿饷”和“练饷”。
将来将女真赶出辽东,再取消“辽饷”。
对于手底下的那些军队。
卢象升原打算,如果朝廷同意将三人任命为总兵,就给他们各送一个卫所。
比如,虎大威原来负责平叛左卫,那就将平叛左卫送给虎大威。
孙传庭负责平叛右卫,那就将平叛右卫送给他。
可以从平叛左卫和平叛后卫挑选一个卫所送给祖宽。
现在看来,这个计划无法实现了。
卢象升想了想,说道:“这样吧。平叛四卫,再加上从新兵部队中,挑选三个卫所的兵力。增援辽东七个卫兵马。”
傅宗龙自然是同意的。
卢象升再次提醒傅宗龙。一定要通知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