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160章 饮食讲究

下八珍 为海参、龙须菜、大口磨、川竹笋、赤鳞鱼、干贝、蜡黄、乌鱼蛋。

此分法并不是绝对的,也有不同说法,如有人将鱼皮、飞龙、山鸡等也列入山珍海味之中。

中国五大面食

中国五大面食,即山西刀削面、北京打卤面、山东府伊面、河南鱼溶面、西川担担面。

“一日三餐”的来历

据古籍记载,秦朝以前人们一天只吃两顿饭,并且有严格的时间规定,如不守时吃饭或一天吃两顿以上的饭,则被看做是失礼行为。汉朝以后,才开始盛行一天三餐或西餐。到唐朝时,早饭己被称为早点。午饭,也称中饭,吃午饭,古人说是“过中”。

古时人们一日两餐,表示一种时间的分段概念,吃过早饭,表示一天开始,吃过晚饭表示一天时间己完。现在人们的一日三餐,也常用以表示对时间的分段。

油的历史

上古时期,我国古人就己开始食用油类食品,不仅如此,据古书记录,不同季节还须食用不同的油。春天用牛油煎小羊、乳猪,夏天用狗油煎野鸡和鱼干,秋天用猪油煎小牛和小鹿,冬天则用羊油煎鲜鱼和大雁,这时吃的是动物油。汉代以后,开始出现植物油,但不能食用,只用来制绢布。首到宋代,才开始有食用植物油的纪录,有麻油、豆油、菜油、茶油等。

盐的历史

我国制盐历史悠久,距今己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据说黄帝时代就己开始从井、池、海中提取盐,种类有井盐、池盐、海盐等。盐的出现,使人类饮食产生了一个划时代的变革,由原味食品开始渗入咸味。

酱的历史

酱是我国人民日常饮食的常用调味品,据古书记载,大约2500年以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就己掌握了制酱的方法,可见历史之悠久。古人称酱为豆酱,并有“不酱不食”的话,所以酱又有“八珍主人”的美称,以显示其在烹制菜肴过程中的不可缺少,酱的种类很多,如肉酱、鱼子酱、虾酱、芥子酱等。

醋的历史

远古时,古人并不知道制醋,首到周朝以后,人们才开始制醋。到汉朝时,醋己成为当时一种大众化调味品,不过那时不叫醋,叫“醯”或“酿”。随着醋在民间的广泛普及应用,酿醋术也不断翻新,据《齐民要术》记载,制醋法到魏晋时己达数十种之多。

茶的历史

我国是世界上种茶、制茶、饮茶最早的国家。最初茶被称为“苦茶”,作为一种中药材用于治病,后来经长期实践经验积累,人们逐渐认识到茶不仅仅可入药,而且是一种气味芳香、提神解渴的上好饮料,于是,种茶、饮茶渐成习惯。到三国时期,江南一带饮茶己蔚然成风。魏晋南北朝时,茶被用来待客。唐朝时开始出现茶馆,但饮茶方法繁琐,出现的第一部论茶专著为陆羽的《茶经》,陆羽因此被誉为“茶圣”。到宋元时期制茶技艺明显提高,名茶品种己有数十种之多。饮茶方法也开始革新,渐与今人饮茶方法接近。发展到今天,中国的制茶、饮茶技艺己形成了一种独具风格的茶文化,中国茶道也因而风靡全球。

酒的历史

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据说己有西千余年的历史,上古造酒方法简单,用桑叶包饭发酵而成。到了周朝,己有关于酿酒的专门部门和管理人员,酿酒工艺也有了较为详细的记录,并己达到相当的水平。到南北朝时,开始有“酒”这一名称。到唐宋时,酿酒业己很兴盛,名酒种类己有许多,如曲沃、珍珠红、琼酬等。文学作品中,常见古人饮酒而不醉的描写,使现代人叹羡不己,以为海量,其实古人制酒只能用酵母菌自然发酿,酒的度数很低,且多带甜味,所以古人不论男女,多有善饮者,久饮不醉,动辄饮数杯、数碗,甚至数坛,令今人瞠目。

糖的历史

我国制糖的历史也很悠久。最早的糖有两种:一种是蜜糖;一种是麦芽糖。古时对麦芽糖称谓很多,如饧、饴、铺、饬饭等。贾思勰《齐民要术》中详细记述了古代五种制糖的方法。唐朝时,从印度传入制蔗糖法,中国制糖技术进一步提高,开始生产白糖。到清末时,东北地区开始用西方技术制作甜菜糖。我国制糖业蓬勃发展。

饺子史话

饺子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食品之一,中国人,没有不知道饺子的。春节吃饺子己经成为很多中国家庭的传统习俗。俗话说,饺子饺子,交在子时,取其辞旧迎新之意,饺子之名,也由此而来。另据古籍记载,饺子的前身是馄饨,馄饨之名,取其圆润之形。以面裹馅搓为圆形即成。后有人一改馄饨惯常圆形,做成月牙形,称之为“粉角”,而北方人谈话“角”“饺”不分,叫来叫去,粉角就叫成了饺

不想错过《民俗老讲究》更新?安装晋江文学城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