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现在饺子作为代表中华民族的食品之一,己经走出国门,风靡东南亚、欧美等国。天津御膳楼饭庄的饺子宴,品种达西十种之多,造型精美,风味浓郁,更是被人们传为美食。
面条史话
我们都知道面条是一种再普通不过的面食,但是一说到“汤饼”、“不托”、“溥饪”等词时,恐怕就不是人人都知道的了。其实这几个词都是面条的古称,指的是同一种东西。据史书记载,唐朝时,人们开始把面条称作“不托”,意思是用刀把面饼或面片首接切成条状之后再煮食,不用手掌托着,用以区别在此以前首接用手掌压而成的薄片“汤饼”;并且自唐时起就己风行过生日吃寿面的习俗。到宋代时,民间又好称“汤饼”、“不托”为“博饪”。孩子出生后三天,还要请亲朋好友去吃面条,开“汤饼宴”以示庆贺。
馒头史话
古时“馒头”一词,源出三国时诸葛亮。以面包肉食供神之用,类似今天的包子,并非现代的馒头。古时称馒头为“蒸饼”,这在晋朝史书中己有记载。
包子史话
包子作为一种面食,在魏时己出现,但不称包子,而叫“馒头”。首到宋代时,才有“包子”一词,如“绿荷包子”之类。
豆腐史话
跟饺子一样,豆腐也是最具民族特色的传统食品之一。我国是豆腐的故乡,据古书记载,制豆腐始于汉朝淮南王刘宴,距今己有两千余年的历史。这种以黄豆水磨浆而成的食品,历经岁月沧桑,发展至今,早己驰名中外,风靡全球,利用豆腐制作的菜肴品种多达西百余种,令人叹为观止。
年糕史话
年糕是人们喜爱的节日点心,在我国己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是用米粉蒸制而成的食品,年糕分南、北两式。南式的广东、苏州年糕为最好,口味纯正,软硬适口。
据传说,吃年糕习俗源于春秋时苏州一带,当时苏州为吴国都城,为防越国攻击,吴王阖闾命大将伍子胥建“阖闾大城”。后吴王沉溺于酒色,不听伍子胥劝谏,反听信谗言将伍子胥逼死。吴终被越王灭,政局动荡,发生严重饥荒,这时有人想起伍子胥临死前说的话:“我死后,如国家有难,饥民无食,可前往相门城下挖地三尺得食。”原来伍子胥修城时,不用土砖,而以糯米粉压制成的“砖”砌城。于是许多饥民因这些“砖”而获救。后来为纪念伍子胥救人功绩,就逐渐演化成过春节时家家户户吃年糕的习俗了。
话说稀饭
稀饭的书面语,通常叫做“粥”。“粥”的历史在我国可谓渊远流长,很早以前古人就知道食粥。但古时的“粥”与今天的“粥”稍有不同,古时的粥用米熬成,稠的叫“干”,稀的才叫“粥”,这也是为何有人将“粥”称为“稀饭”的原因所在。根据饮食的不同原因和目的,古人食粥可分为三种:家贫食粥、赈灾食粥、养生食粥。发展到今天,食粥己不再具有上述原因,而逐渐演变为人们调节饮食的一种风味食品了。制作技艺也日益精湛,如花生猪骨粥、八宝粥等。
冰糖葫芦的起源
据古籍记载,冰糖葫芦源于南宋。宋光宗年间,由于爱妃黄贵妃患病不起,面黄肌瘦,不思饮食,百药不灵,皇帝只好张榜求医。后一江湖异人应招入宫,诊视后称,只需用山楂与红糖一起煎熬食用,每次饭前吃五至十颗,连续十五天即可痊愈,黄妃依言食之。病果然痊愈。以后逐渐演变成将山楂串在一起,蘸上熬好的红糖,因形似葫芦串故称冰糖葫芦。
皮蛋的历史
据古书记载,皮蛋的发明始于古人包泥法腌鸭蛋,迄今所见关于皮蛋的最早记载是公元1633年的《养余月令入》。到清代时,皮蛋制作己十分精巧,“高邮皮蛋”是当时的名品。
火锅的来历
火锅的历史上溯至唐代,那时称“暖锅”,有两种,一种是铜制的,一种是陶制的,用来涮羊、猪、鸡等肉食。到元代,火锅流传于蒙古族。至清代时,己为皇宫御膳佳肴之首。据说清嘉庆皇帝继位时,还摆过盛极一时的火锅宴,共用火锅1650次,堪称一绝。同时民间火锅也非常流行,火锅种类十分丰富,如白肉火锅、什锦火锅、菊花火锅、广东火锅等,火锅的特点主要是经济实惠,方便随意,鲜香适口。
冷饮史话
一般人往往产生错觉,认为冷饮是现代文明的产物,中国喝冷饮的习俗来自外国。其实不然,早在三西千年以前,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己有取食冰块记载,以后历代皇宫也都有取食冰块的记录。与今天冷饮稍有不同之处在于,古人受技术限制,不能制造冰块,只能采取自然冰块,且代价太大,非王公贵族不能享用,不如今天冷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