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只为私利,此联盟松散不堪,与六国合纵攻秦无异,稍施离间之计,便可能全面瓦解。”
“瓦剌此次联盟亦然,表面强大,实则虚弱不堪。”
说到此处,李武稍作停顿。
“实不相瞒,在下认为这是彻底清除北方隐患的良机。”
“如今瓦剌高层及大半兵力已入山海关。”
“若能一举歼灭,百年内瓦剌再难对我大明构成威胁。”
“倘若他们胆敢南下,定是误判陛下无法及时回援。因此,若陛下亲率大军北伐,他们或许还未与我军正面交锋,便因惧怕陛下的威名而自行溃散。”
“一旦他们撤离山海关,再想追赶便困难重重……”
朱棣静静听完,已明了李武的想法。
然而,他心中却更加疑惑。
思虑片刻后,朱棣道:“朕已明白李先生之意,朕又岂会不欲彻底清除此患。”
“然先生亦知,瓦剌各部行动极为机敏,若一心逃窜,我军恐难追及。”
“欲在北平全歼他们,须设法在他们撤退前封堵山海关。”
“但这怎么可能呢?”
说到此处,再度陷入沉思,片刻后,似有所悟,目光中闪过一丝精芒。
“先生既知此难,为何仍与朕详述?莫非已有良策?”
李武摇头。
“并无良策。”
“啊……”
此回答令朱棣颇感意外。
怎会毫无办法?
李武坦然道:“李某并非真仙,如今陛下尚在南京,如何能制伏如数十万滑溜如泥鳅般的瓦剌各部?”
话至此处,语气忽转,“不过,倒是有些浅见。”
朱棣迟疑地问道:“不知先生有何高见?朕或可相助?”
李武点头道:“那是自然。”
说着,他走到窗边。
眺望夜色笼罩下的南京城道:
“李某恳请陛下暂留南京。”
朱棣闻言,面露难色。
“然若朕留于此,北方局势该如何应对?”
李武道:
“李某劝陛下留驻南京,实出于两方面考量。”
“其一,如今天下初定,南京为旧都,诸多事务需陛下亲自决断,陛下若离,诸多要务恐停滞,有损国事。”
……
“其二,正如方才所言,陛下若北返,瓦剌各部必闻风而逃至漠北,那片大草原广阔无垠,再寻其踪迹便难上加难。”
“至于北方……”
“李某愿独自前往。”
朱棣听罢,略显惊愕,随即目光充满疑惑。
“李先生此言当真?瓦剌诸部联合,兵力或达数十万,而北平仅三万守军。”
“先生镇守北平,朕深信不疑。”
“然双方兵力悬殊,先生欲将他们尽数留滞,岂非过于艰难?”
李武微笑道:“能否全数留滞,李某现下亦无法向陛下担保,但必将竭尽全力。”
"若无法彻底解决他们,我李某也并非束手无策,至少可以将他们驱逐出去。"
"无论如何,也不会比这结果更糟。~x?h·u/l_i-a\n,.+c/o′m_"
朱棣听后陷入沉思,此事重大,绝不能草率决定。
他深思了整整一个时辰,最终下定决心,坚定地点了点头:"朕相信李先生的判断,一切都按你说的去做!"
"多谢陛下信任。"
李武躬身致谢,随后微笑道:"北方若有任何进展,我会第一时间告知南京,陛下无需过多忧虑。"
"多谢先生费心。"
朱棣亦回礼答谢。
……
第132章徐妙云求助!
朱棣询问李武何时启程时,李武考虑片刻后表示越快越好,当晚稍作准备,次日清武即刻出发。
交代完毕后,因朱棣本就无睡意,点头同意后便开始筹备送行事宜。
李武虽不介意礼仪繁琐,却深知其重要性。
国师出行,必须隆重对待。
朱棣精心准备送别,李武并未反对。他知道,在古代,这类仪式往往能在许多方面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
"陛下,李某就此告辞。"
李武御风返回客栈房间。
坐下后,他以地煞中的衍算之术,不断推演此次行动可能遇到的情况及成败几率。
若是仅需守住北京或驱逐瓦剌人出山海关,李武根本无需如此专注,那对他来说轻而易举。
但此行目标远不止于此。
他希望将瓦剌各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