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G. J. Ramstedt, Zwei uigurische Runenischiriften in der Nord-Mongolei, Journal de la Societe Finno-Ougrienne, XXX, 1913, No. 3, S. 13, 17;森安孝夫、铃木宏节、齐藤茂雄、田村健、白玉冬,“シネウス碑文译注”,《内陆アジア言语の研究》第24卷,大阪中央ユーラシァ学研究会2009年版,第12、16页。?我′得_书.城. \勉-肺.阅~犊?
[20] 冯家昇、程溯洛、穆广文:《维吾尔族历史分期问题》,《中国民族问题研究集刊》第5辑,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1956年版,第36页。
[21] (宋)王溥:《唐会要》卷九八《回鹘》,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2067页。
[22] (宋)王溥:《唐会要》卷七二《诸蕃马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546~1549页。
[23] (唐)杜甫:《杜甫全集》卷二《北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22页。
[24] 参见刘义棠:《回鹘马研究》,《维吾尔研究》,台北正中书局1975年版,第321~371页。
[25] (宋)王溥:《唐会要》卷七二《马》,第1543页。
[26] 马国荣:《回纥汗国与唐朝的马绢贸易》,《新疆历史研究》1985年第1期,第24~33页。+j-i/n·c?h_e.n^g*h,b·g\c′.\c*o^m!
[27] Д. И. Тихонов, Хозяйство и Общественный Строй Уйгурского Государства X-XIV вв, М.-Л., 1966, стр. 29-30.
[28] 耿世民:《古代突厥文碑铭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08页。
[29] (唐)李德裕著,傅璇琮、周建国校笺:《李德裕文集校笺》卷五《赐回鹘书意》,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65页。
[30] С. В. Киселев, Древние города Монголии, Советская археология, 1957, No. 2, стр. P45-46.
[31] V. Minorsky, Türk, Iran, and the Caucasus in the Middle Ages Vol.1, London 1978, p. 295.
[32] Colin Mackerras, The Uighur Empire according to the T’ang Dynastic Histories: A Study in Sino-Uighur Relations 744-840, Canberra: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Press, 1972, p. 48.
[33] 《资治通鉴》卷一九八贞观二十一年(647年)春正月丙申条。`如.蚊?蛧_ _追~嶵,新!彰!节\
[34] 耿世民:《古代突厥文碑铭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03页。
[35] 王小甫:《“黑貂之路”质疑——古代东北亚与世界文化联系之我见》,《盛唐时代与东北亚政局》,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第407~423页。
[36] V. Minorsky, Tamim ibn Bahr's Journal to the Uyghurs, Bulletin of School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Vol. 12 1948, p. 283.
[37] 薛宗正:《北回纥汗国的政权组织、社会经济和宗教信仰》,《西域研究》1994年第4期,第33~34页。
[38] 耿世民:《古代突厥文碑铭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03页。
[39] 《新唐书》卷四三《地理志七下》,第114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