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151章完结

第六十节 黄河及河源发见

黄河自王莽始建国三年(一一)决魏郡东去,经过永平十二年(六九)王景修筑,约历八百八十年,未发生改道巨变。*a\i′t^i~n/g+x^i^a`o^s·h¢u~o^.^c\o!m*最近谭其骧不同此说,俟别讨论。直至昭宗景福二年(八九三),始自厌次县(今惠民南七十里)界决而东北流,径渤海县(今滨县东)西北六十里,又东北至无棣县(今同名,东南六十里,再东北经马谷小山而东向入海,《寰宇记》)河口大约在今马颊河入海的附近,然犹是下游转徙,与整个河道无大关系。

吴其昌曾致慨绘图者不审各时期黄河实际的经流,漫以近世为据,自然道中史地家之通病。景福前荥泽以东之黄河水道,《元和志》尚记载完备,下表即据志所编成,大致依经途之先后为次序。

荥泽(今荥泽县北五里)黄河北去[1]县十五里。(志八)

原武(今同名)黄河县北二十里。(同上)

阳武(今同名)黄河县北三十里。(同上)

新乡(今同名)见下条。

汲(今同名)黄河西自新乡县界流入,经县南,去县七里。(志一六)

酸枣(今延津县北十五里)黄河在县北二十里。(志八)

灵昌(今滑县西南)黄河在县北一十里。(同上)

白马(今滑县东廿里)黄河去外城二十步。(同上)

临河(今濮阳县西六十里)黄河南去县五里。\t*i^a\n*l,a,i.s,k/.?c.o?m¢(志一六)

濮阳(今濮阳县南)黄河北去县一十五里。(志一一)

清丰(今清丰县西)黄河在县南五十里。(志一六)

顿丘(今清丰县西南廿五里)黄河在县南三十五里。(同上)

鄄城(今濮县东二十里)黄河北去县二十一里。(志一一)

临黄(今观城县东南)黄河南去县三十六里。(志一六)

朝城(今朝城县西四十里)黄河在县东二十九里。(同上)

武水(今聊城县西南)黄河南去县二十二里。(同上)

阳穀(今阳穀县东北卅里)黄河在县北十二里。(志一〇)

聊城(今聊城县西北十五里)黄河南去县四十三里。(志一六)

高唐(今同名)黄河在县东四十五里。(同上)

平阴(今同名)黄河北[2]去县十里。(志一〇)

平原(今同名)黄河在县南五十里。(志一七)

安德(今陵县)黄河南去县十八里。(同上)

长清(今同名)黄河北去县五十五里。(志一〇)

禹城(今同名)黄河在县南七十里,上从长清县来,东北入临邑县[3]。

临邑(今临邑县南[4]三十五里)黄河在县北七十里。(志一〇)

滴河(今滴河县)黄河在县南十八里[5]。,吴/4\看·书~ `追~嶵?欣.彰/劫?(志一七)

临济(今章丘县西北廿里)黄河在县北八十里。(志一〇)

邹平(今邹平县北)黄河西北去县八十里。(志一一)

厌次(见前)黄河在县南三里。(志一七)

蒲台(今同名)黄河西南去县七十五里。(同上)

试与《水经注》五比较,便知唐时黄河水道,与北魏时大致无异。唐代河患何以较少,不一其说:

1.程颐 唐为土德,故少河患。

2.宋敏求 河朔割据,纵有河事,不闻朝廷。

3.明副书 德、棣之河播为八,水有所泄而力分。(《行水金鉴》一五六)

4.胡渭 驳程说而赞同宋说,同时亦归功王景。(《禹贡锥指》四〇下)

5.孙星衍 以有漯川,且北流。(《经世文编》九六)程大昌更谓唐世河决益数,(《禹贡说断》四)以余观之,均不得其平,王景固有功,汴水之分泄于上游,实未始无补。

黄河重源说起原颇古,《穆天子传》已表示其痕迹,后来《山海经》、《尔雅》、《淮南子》数书都有此类之记载[6]。古人非视今人愚,究何因而发展,据余所探讨,一由于荒古时西北民族之传统观念,往往认两个不同流域为相互贯通,此一观念殆由沙漠中流水体验得来。二由于民族在移徙时之客观的误会,汉传称蒲昌海“其水亭居,冬夏不增减”,先民或未审沙漠地带气候干燥,渗透(元潘昂霄《河源记》云:&ldqu

不想错过《隋唐史》更新?安装晋江文学城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