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151章完结

o;询之土人,言于阗、葱岭水俱下流,散之沙碛”)与蒸发之作用均极大,因而发展为潜行之臆想。然此皆远在张骞之前,骞未尝穷河源,(《通典》一七四)彼一往一还,皆被匈奴拘执,幸乘乱逃归,只据所闻而言之耳[7]。总之,重源之说,早经杜佑驳正,(同上《通典》)今已无事繁辨,惟清末有名之《辛卯侍行记》五,尚执言“河有重源,均出崑,稽古证今,一一吻合”,甚而最近,还有人持将信将疑之态度[8],此与相信古济水之或伏或见[9],同显出成说不容易打破。

真河源至何时才开始透露,旧无的记,杜佑云:“且汉时群羌种类虽多,不相统一,未为强国,汉家或未尝遣使诣西南羌中,或未知自有河也。”(同上《通典》)《河源纪略》许其“若斯之论,深为允惬”。我往日亦信其然,今再审之,始知非是。《尔雅·释水》云:“河出昆虚,色白,所渠并千七百一川,色黄,百里一小曲,千里一曲一直。”末两句正是描写羌方河源的真相[10],不适用于塔里木河。又古之积石,据《水经》言(出海外,南至积石山下,有石门,然后南流入葱岭),当在葱岭之北;而《汉·西域传》顾云,“南出于积石为中国河”,《汉·地志·金城郡河关县》亦称,“积石山在西南羌中”,则已将积石移至青海地面。按《尔雅》之写成,最晚当在汉初,然则羌与华族因封域邻接,当秦、汉之先,彼此间必已有官式或非官式的来往,故羌境之山川概况,得陆续输入于我国,杜佑之揣测,殊不符实际。自东汉初至北魏孝昌[11],约经五百年,国人对于真河上源之了解,无如何进境,故郦道元作《水经注》,开始仍止叙西海郡南(西海即青海,汉平帝时置,旋因乱废)。又阅百年,吐谷浑屡次入寇(见十八节),贞观九年,命李靖讨之,侯君集为积石道行军总管,李道宗[12]为鄯州(今乐都县)道行军总管,趣南路(即东路)。饮马乌海[13],“经涂二千余里,空虚之地,盛夏降霜,多积雪,其地乏水草,将士啖冰,马皆食雪,又达于栢梁,北望积石山,观河源之所出”。(《旧·吐谷浑传》。栢梁,《实录》作栢海,栢海亦见《旧·君集传》及《会要》九七)《旧·君集传》略同,惟云“转战过星宿川,至于栢海”,多星宿川一名(《新·吐谷浑传》及《通鉴》一九四同)。按唐人《十道图》,乌海、星宿海、栢海并绘在青海之西(据《通鉴考异》引),《新·吐谷浑传》又记“栢海近河源,古未有至者”之说,依此以求今地,则疑乌海即今喀拉海[14],星宿川唐图既别作星宿海,似古今同地[15],栢海或是星宿海以西之湖泊[16]。质言之,河源初步发见,应归功于君集、道宗所率领许多群众之力量,贾耽著《吐蕃黄河录》四卷,(《新书》五九)谅已收集此行之多少异闻,所憾者后人不知宝贵,书竟失传,吾人不应遽揣为“游山观水”[17]而蔑视之。

不想错过《隋唐史》更新?安装晋江文学城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