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律历志》标黄帝、颛顼、夏、殷、周、鲁六家之历,刘歆又作《三统历谱》,杜预以为周衰世乱,学者莫得其真,所传七历,皆未必时王之术;祖冲之言古术之作,皆在汉初、周末,理不得远。`第`一\墈`书^惘\ _已¢发?布~蕞¨欣,漳*洁.充此言之,现在要安排商、周历谱,几于不可能[50]。
商族分一月为三旬,是甲文中最明确之历法,一年亦或有“十三月”[51]。《尔雅》称甲至癸为十干,子至亥为十二支[52],甲文却无“干”、“支”字。或又谓甲文已见“春”“夏”“秋”“冬”四季,更不可据[53]。
周族用四分月法[54],与古伊兰文化有关古[55],其名为初吉、既生霸、既望及既死霸,金文所见者只此,此外载于书本者非传闻即臆造之误。金文又无“朔”字,只两见“元日”(殆即后来之“朔”),均春秋后期之品(王子锺及陈昉),称“孟春”及“冬”者已入战国中叶(前者见诸召锺,后者见商鞅量),唯周人已知一太阳年为三百六十六日[56]。!比/奇-中¢文¨王· ?最-鑫¢章/结?更~新~筷_
《礼记·大传》载与民变革之事,列举“改正朔”一项,注疏家复以周子、殷丑、夏寅释之,秦始建亥为岁首,殆受此类师说所影响。然历朔性质与其他政制略异,部分的受天时、地利所支配,故自秦以后,垂二千年,旧新之际,更变最多,而建寅历则几于毫无变动。商、周开国时代,文化尚非甚进步,何为亟亟作有意的更革以违逆乎自然,此与社会发展史之理论不能相容者也。钱宝琮尝谓“由夏正因历家失闰而变为周正,为无心之过失”[57],再证诸冯澂《春秋日食集证·凡例》所云:“春秋周正、夏正,聚讼纷纭,如隐、桓之正皆建丑,庄、闵、僖、文、宣之正,建子及建丑者相半,至成、襄、昭、定、哀之正而又建子,间亦有建戌、建亥者,致置闰亦与时宪术不合。”由是益确定周族建子完全根于历法疏舛及应闰失闰,谓为建子者只大概之辞而已。¢优^品?暁-税·网\ ,哽+辛′最,筷`昔波斯历以三百六十五日为一年,分十二月,月各三十日,零数五日则归余于终,惟不置闰调节,故越久而越往后退,冬至之节,退近秋分,夏至之节,移上春分[58]。周初历法,据余所见,似系由波斯一类之历法,转为同时适用月相之“阴阳历”[59],奈置闰不密,故春秋时期之岁首,仍复忽前忽后。
其次,节气系以阳历为标准,春秋时已能明别二至二分,所余二十节气,则至秦、汉之间,始告完备[60]。此种廿四节气,对农业大有辅助,乃中国历法之特点。
自乾封元年(六六六)颁行李淳风《麟德历》之后[61],印度历学家如瞿昙罗(Gautama)、迦叶波(Kas'yapa)、鸠摩罗(Kumra)等即訾议风起,瞿昙罗曾上新历[62]。景龙二年,以印人迦叶志忠知太史事。开元六年(七一八),太史瞿昙悉达(G.Siddhrtha)译印度《九执历》(九执之原文为Navagraha,印度天文家亦称九曜,合日、月、五星及罗睺‘Rahu龙首’计都‘Ketu龙尾’言之),称望前曰“白博叉”,望后曰“黑博叉”。按博叉本自梵文Paksa,犹云“物之一半”,《梵语杂名》翻为“博乞史”,换言之,望前曰“白半”,望后曰“黑半”,余曾证定周金“初生霸”、“既死霸”之“霸”(后来转为“魄”),与印语pak为同源[63],再得此译,益征余言为不妄。
九年,太史频奏日食不验,诏僧一行(本姓张)刊定,成《大衍历》,未上而卒,张说代为奏上,遂于十七年(七二一)开始行用。其法本比《九执历》为善,瞿昙怨不得预[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