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68章完结

许多宗室贵族即便勉强参与骑射,除弥补生活空虚外,还利用骑射当作邀取恩赏,获得升迁的手段。′如/文¢王¢ /蕪^错¢内¢容\宗室奕绘(乾隆帝曾孙)在《牧羊儿》诗中,借牧童用土块准确击中羊背的例子讥嘲八旗王公官宦:“不似彼官人,学射多势态,五发中三四,升迁换冠带。可应承平赏,难当军阵队。”[153]实际上成为博取功名的花架子。

(四)姓名与字号

与满语的衰落同样令清朝统治者忧心忡忡的,是宗室子弟在姓氏与命名上也效法汉俗而忘记“根本”了。

“爱新觉罗”本来是清代社会中最尊显的姓氏,许多宗室觉罗子弟却偏要改从汉姓。这种现象在清入关初已露端倪,它的普及,还是在满洲人逐渐放弃本民族语言而改用汉语之后,大抵发生在乾隆、嘉庆年间。乾隆年间,由于在汉地生活年深日久,一些宗室觉罗子弟,或者对满人“称名不举姓”的旧俗不以为然,或者是故意取仿汉人,往往将自己名字的头一个字当作姓,以至引起乾隆皇帝亲自干预。乾隆三十二年(1767),吏部带领引见的八旗子弟中有个叫满吉善者,是觉罗留保之子。弘历谕旨称:

其名满吉善者,竟以满为姓矣。朕将满吉善之名改为吉善。¨衫.八+墈.书?王\ +埂·鑫/嶵-哙·吉善乃系觉罗,甚属尊贵,吉善竟不以觉罗为尊,以满为姓,照依汉人起名,是何道理?似此者,宗人府王公等理应留心查禁,今竟不禁止。王公所司何事?恐其尚有似此等者,著交宗人府王公等查明,俱行更改,将此严禁。[154]

按照汉人根深蒂固的观念,姓氏因与祖宗血脉相关,是至关重要的,非到万不得已,绝不会改从他姓。天潢贵胄子弟,纷纷取仿汉姓,不仅关系到满洲文化的荣枯,而且涉及皇室“尊贵”能否长久保持的问题,难怪要引起弘历的关注,并且大放厥词了。但是,其效果亦如面对满语的颓势一样,惟有徒唤奈何而已。

更加荒唐的是,到嘉庆年间,一些宗室子弟甚至对自己本应引以为豪的老姓——爱新觉罗氏也无所谓了。爱新觉罗汉姓曰金,其他觉罗汉姓曰赵,本来泾渭分明,有些宗室子弟却偏要以赵姓自居。有个宗室名图克坦,人称赵大。问他何以如此称呼,答称赵姓居百家姓之首,宗室既然至高无上,必然是姓赵无疑。清朝规定宗室系黄带子以与其他人相区别,于是又有宗室“即以黄字作为姓氏”,论资排辈,而以黄几呼之。嘉庆帝因此龙颜大怒,下令宗人府传集宗室各旗长,传谕宗室,此后再有以赵字黄字作为姓氏称呼的,一定“从重治罪”。*天*禧!暁\税·蛧! _更/辛?嶵!全\[155]但收效不大。宗室中更有一般无聊之辈,以彼此乱起绰号为乐,诸如“巴达棍赵二”、“母猪赵二”、“忘八赵二”、“鸡屎赵二”之类,“呼者习以为常,听者泰然自若”。无独有偶,在系红带子的觉罗中,也有称“红八”,因讼而入奏者。[156]

其实,满洲人家族观念是很强的,又重视纂修家谱、族谱,所以真正将老姓忘记的为数寥寥。他们之改从汉姓,主要还是顺遂习尚。

清末民初以来,爱新觉罗氏嗣裔分衍,汉姓由少而多,主要有金、肇、赵、罗、艾、德、洪、依、海等。[157]名字只是人们用来称呼、相互区别的一种符号。入关前,满洲人风俗朴而不雕,生子命名多不取吉祥字眼。由于渔猎采集是经济生活的主要内容,对各种禽鸟如数家珍,往往用以命名。在努尔哈赤家族内,就有多尔衮(词义为“獾”)、固尔玛浑(“兔子”)、博和托(“驼峰”)、杜度(“斑雀”)等人,取这类名字。在某些场合,新生子的排行或身体某个部位或特征便成了名字的来源,如克勤郡王岳讬,其名字词义为傻公子、呆子,贝子傅喇塔,名字词义为烂眼边,豫亲王多铎,名字意为胎。舒尔哈齐第八子贝勒费扬武(芬古),名字意为“老疙瘩”,即幼子,努尔哈赤第十二子阿济格,意为“小”。此外,颖亲王萨哈廉,名字意为“黑”,贝子博洛,意为

不想错过《爱新觉罗家族史》更新?安装晋江文学城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