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丰司——掌牛羊畜牧事务。,p^f′x·s¨s¨..c*o¨m?在京设4个牛圈,养牛245头,6个羊圈,养羊1700只。在张家口外设3个牛群牧厂,牛群80个(每群牛300头);4个羊群牧厂,羊群310个(每群羊1100只)。盛京设黑牛馆,养牛70头,羊350只;养息牧牛、羊各9群,牛2000头,羊1万只。各处所养牛、羊,供各项祭祀筵宴及取乳食用。
慎刑司——负责审理府属三旗刑事案件及处分本府官员、匠役、太监的机构。
内务府管辖的三院为上驷院、武备院、奉宸院。
上驷院为管理“御用”马匹的机构。紫禁城内外及南苑设马厩17个,养马700余匹。在口外及盛京等处设牧厂4个,牧放马匹262群,10多万匹,驼65群,近2万头。
武备院是负责制造、收贮军械、装备及宫中陈设器物的机构。设有北鞍、南鞍、甲、毡4库,库下设各处作,官员和各种匠役共有3800多人。[151]
奉宸院,是管理皇室园囿的机构,掌景山、三海、南苑等处园囿、河道,南苑的地赋(有瓜园、果园及粮庄)、玉泉山等处稻田厂的赋银、赋粮也归其征收,以供内廷之需。?k!a^n+s!h`u~d·i/.·c¢o?m′
其他机构有:三旗织造处(即江宁、苏州、杭州织造处)、织染局、养鹰鹞处及内、外养狗处,御茶膳房、雍和宫(原为雍正帝潜邸,胤禛继位后改为家庙,乾隆九年改为喇嘛寺庙)、中正殿(亦称中正殿喇嘛念经处)、升平署(前身称南府,负责宫内演戏奏乐的机构)、文渊阁(专藏《四库全书》)、武英殿修书处、御书处、养心殿造办处(负责造办各项器物的机构)、官学、敬事房(管理太监机构)、御鸟枪处、内火药库处。三旗庄头处(负责内府三旗银两庄头并征收赋税的机构)、掌关防处(即内管领处)、三旗参领处等大小50多个机构。
同时设盛京内务府,总管1人,由盛京将军兼任,下设广储、会计、掌仪、都虞、营造5司及文溯阁(藏《四库全书》)、三旗织造库、黑牛馆、乳牛馆、内管领处等单位。
内务府本府及所属各司处共有50多个机构。所用人员,除匠役、军丁及太监不计外,共有职官3000多人,比掌管全国疆土、田亩、户籍、钱谷事务最繁的户部人数,多10倍以上。[152]清统治者在管理国事与家事时出现的这种本末倒置现象,充分反映了满洲皇室在国家中的特殊地位。!鑫+顽?夲_鰰,戦/ ,醉·鑫-章′踕~耕-辛`筷¢
内务府体制与八旗制度存在密切关系。上三旗下五旗分治以后,各旗所有的包衣(满语“booi”,意即“家的”,是“booiaha”即“家奴”的简称),随之析为两个系统:上三旗包衣称“内务府属”或内府旗人,为皇家私属,编为内务府镶黄、正黄、正白三旗(内三旗);下五旗包衣称“王公府属”,为各王公的私属,编为府属佐领、管领。
内三旗与八旗(俗称外八旗)是既有联系又互相独立的两个组织体系。有别于八旗佐领(又称旗分佐领)统属于各旗都统,内三旗初隶领侍卫内大臣,康熙十三年(1674)改归内务府,从此终清之世未改。
内三旗的组织结构、人员成分与八旗也有所不同。内参领下设有内府佐领、旗鼓佐领、内管领。内府佐领,即皇家所有的满洲佐领,成分为满洲平民;旗鼓佐领即皇帝所有的汉人佐领。宗室奕赓《寄楮备谈》中说得很清楚:“内务府三旗汉军佐领,俱名旗鼓佐领,旧作齐固佐领。”在康熙《大清会典》卷一五三中,又把“旗鼓佐领”直接写为“(内务府)汉军佐领”。旗鼓佐领均由关外入旗的辽沈旧汉人编成。内管领(满语叫“珲托和”,意为“半个佐领”),又称“辛者库牛录”,意思是“内管领下食口粮人”。编入内管领的最初是满、蒙、汉奴仆,以后内部成分渐有分化。《寄楮备谈》说:“辛者库,乃半个佐领下食口粮人也,起初原系家奴,向例不许为官,内府俱贱视之。”在内三旗中地位最低下。
内府三旗初设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