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121章完结

满洲统治者深知“培植宗亲,体制最重”,光绪年间屡屡将整顿宗学、觉罗学提上议事日程,但都是流于形式。`比~奇_中*蚊.旺^ ?庚/辛_罪·哙?学内“仍然学生常不到学,教习并不入馆”,国家拨给的办公银被总管克扣,中饱私囊。[60]

(二)养赡制度

清代皇族是一个寄生性贵族集团,根本不从事士农工商各业,亦不当兵披甲,完全依靠领取俸银禄米和各种恩赏银米过活。宗室、觉罗为了多领银米,千方百计多娶妻妾,多生子女。尤其上层贵族,妻妾成群,与这种坐享俸银禄米制度有着重要关系。宗室觉罗人口不断繁衍,给清朝经济造成极大负担。据鞠德源统计,顺治十七年(1660),宗室、觉罗人口约有不到2000人,清朝灭亡时已近5万人。如果将他们的妻妾计算在内,总人数约有7万余人。[61]如此众多的人口都需要清朝的“恩养”,日益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清末戊戌变法前后,一些官僚公开主张限制宗禄,并指责清廷不公开俸数的弊病。!看_书^屋~ \已¢发/布+醉_新?章-結.冯桂芬说:“国家经费有常,惟宗禄无定额,《会典》诸书,奉恩将军以上俸数皆不录,闻近来岁支三百余万,十倍于国初。此宜予以限制者也。”[62]他的意见,得到其他一些人士的附和。

清朝自咸丰朝以后,内忧外祸频仍,朝廷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如何稳定摇摇欲坠的统治上;外国列强的掠夺性赔款,使得清廷的财政日益拮据;加上宗室、觉罗人口成倍增长,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再想像乾隆盛世时那样对于天潢子孙给以经济上的种种恩惠,显然已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咸丰三年(1853),命宗室、觉罗中现任食俸人员本身红白事,暨闲散宗室、觉罗红事恤赏银,均暂停止,闲散宗室、觉罗白事恤银,暂停一半。翌年又令王公大臣本年秋季俸银减半支放,待军务告竣,财政稍有转机,再全额补足。[63]同治六年(1867),朝廷恢复恤赏银的支放,但新章规定,红事赏银20两,白事30两。比起先前的100两和120两,已大为削减。连额定的3两养赡银,七折八扣,每月不及2两,自养多不能足,[64]何况还有嗷嗷待哺的妻儿。¢幻`想¢姬? ¨追\嶵¢鑫?璋?劫?清季某京城小官自述其情况云:“余家平常不举火,上下四人,晨兴以一钱市开水,盥饮俱备。早晚两餐,四人食馒首四斤。加以葱酱小菜,日不过京钱一千有零。每银一两,可易京钱十五六千。”[65]也就是说,仅用于一个4口之家最简朴的饮食,每个月约需2两银子。难怪时人要说,那点养赡银连“自养多不能足”了。

对于贵族来说,虽没有衣食之虞,也多多少少受到减俸、物价上扬等因素的影响。宗室封爵俸银、俸米数量,本来是按清初时的物价而定,在当时固然绰绰有余。到中叶以后,便逐步落后于上扬的物价,而且是两者距离愈来愈远。庚子以后,大量白银用于赔款,俸银、俸米皆大幅度缩减,许多宗室生活,陷于困窘的地步。

晚清时代,王公中仍有豪奢成习之人。除了拥有大地产外,其很大一笔开销自然是从苞苴贿赂而来。

(三)土地制度

以官庄、王庄为代表的大土地所有制,为皇室贵族提供了重要的经济来源,也是其特权地位得以世代相承袭的物质基础。然而,宗室贵族要从壮丁、佃户身上榨取更多的血汗,势必激化与后者的矛盾。清中叶以降,统治集团日益衰朽,壮丁、佃户的反抗斗争不断兴起。汉人地主、王府管事、庄头侵蚀庄地的活动也在加剧。这些线索的并行不悖与交织,说明皇族大地产遇到越来越棘手的难题。

早在康熙年间,畿辅地方的汉人地主就开始兼并旗地。由于有旗民不准交产的禁令,所以这种买卖多半是在“典”的形式下进行的。“典”是一种只让渡使用权,但保留所有权及回赎权的财产交易形式。因为民人典买旗地时所定回赎期限很长,显然等于变相的买卖行为。正如当时人指出的:“名曰老典,其实与卖无二。”[66]乾隆初年,畿辅一带被民人典买的旗地已不下数百万亩,典地民人不下数十万户。普通旗人手中的土地相当一部分已落入民人之手。在关外,旗地典卖事件也层出不穷。乾隆十二年(1747)四月,盛京将军达尔党阿提到,奉天旗人将旗地“以五六十年乃至一百年为期,写立文契,典与民

不想错过《爱新觉罗家族史》更新?安装晋江文学城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