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耕种”。[67]乾隆中期,奉天民典旗地已查出的就有7200余顷。[68]这些都反映了旗民间土地交易达到了一个相当发达的地步。皇室与王公贵族虽就庄地管理建立了一套制度,但他们高高在上、养尊处优,无法直接过问庄地事务,土地被典卖的现象无法遏制。
盗典内务府官庄地亩的情况在乾隆初已引起统治者的关注。乾隆七年(1742),都察院、理藩院在给内务府的咨文中要求:务将康熙二十二年庄头投充地亩红档、及二十二年以后安放庄头时所造地亩数目四至红档,一并作速送院,以便持往办理;现今庄头典卖地亩,应行查撤数目、典卖典买庄头民人姓名,并何年何月典卖地若干顷亩,坐落州县村庄,段落四至,一并达院。[69]不久查出直隶各州县被庄头私行典卖的当差官地达662顷之多。[70]关外地区官庄土地被盗典的现象同样愈来愈严重。乾隆五十一年(1786),辽阳新放官庄庄头何明等呈称:
情因身等名下壮丁何广训、王明、潘智等二十四人,将各领差地私行典压〔押〕与旗民人等耕种,身等屡次催索,抗租不纳,旗民佃户,串通一党,伊等坚称此地均系典种,俱有文约,钱到方准归赎,以致身等官差无措。[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