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资政院的宗室亲贵多是庸碌无能之辈。/精/武,暁+说-蛧` ~无¨错^内?容?《民立报》曝光说:“资政院自开幕以来,鬼怪百出,内中所举之职员,莫非出之运动。其中有所谓庄亲王、睿亲王者,皆自〔日〕吸鸦片烟二三两,其言呐呐,其行踽踽。……至于世爵大臣,则半皆纨绔,一事不知”云云。[28]资政院总裁贝子溥伦,则为道光帝长子隐郡王奕纬的长孙,皇族近支,同样是一无能昏聩之辈。
资政院开设后,一切议决案需有一负责部门处理,责任内阁遂应运而生。宣统三年(1911)四月,摄政王载沣任命亲王奕劻为第一届内阁总理大臣,负责组织责任内阁,并将原来的军机处和旧内阁裁撤。待内阁人选宣布,舆论大哗。新内阁阁员的名单是:总理奕劻(庆亲王)、协理那桐、徐世昌(满、汉各一)、外务部大臣梁敦彦(汉人)、民政部大臣善耆(肃亲王)、度支部大臣载泽(镇国公)、学务部大臣唐景崧(汉人)、陆军部大臣荫昌(满人)、海军部大臣载洵(贝勒)、司法部大臣绍昌(满人)、农商工部大臣溥伦(贝子)、邮传部大臣盛宣怀(汉人)、理藩部大臣寿耆(宗室)。\二+捌`墈*书_蛧. ,埂!鑫/罪\全!新内阁13人中,汉人4,满人9,而9个满人中,宗室王公5人,宗室1人。于是被舆论抨击为“皇族内阁”。这样多的皇室成员位居要津、专权擅权的局面,即使在过去清王朝200多年的历史上,也是未曾有过的。“近支排宗室,宗室排满,满排汉”之谚不胫而走。[29]
清皇室借立宪之名,不但没有对统治权放松任何控制,反而进一步加强了宗室亲贵的专权,激起了公愤。各省谘议局竞相上书,弹劾及于内阁,皇族首当其冲。清室对舆论汹汹却不屑一顾。载沣下谕旨称:“黜陟百司,系君上大权”,“朝廷用人,审时度势,一秉大公,尔臣民等均当懔遵钦定宪法大纲,不得率行干请,以符君主立宪之本旨!”[30]立宪派原想在内阁中分一杯羹,此旨一下,希望完全落空,与清廷的矛盾更加激化,清廷陷入前所未有的孤立之中。-精′武?暁′税?枉? -醉,欣¨漳¨結+更\薪/快`
二 时穷节乃见
清季国难当头,统治集团日益衰朽。与此同时,皇族内部的政治分化也在加深。一些富于民族感的皇室成员,在鸦片战争、甲午战争中积极捍卫国家利益,与国人共御外侮;一些有识之士主张废除满汉畛域,实行变法维新。虽然,他们也有着那个时代所赋予的种种局限,但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因此,对于这一时期的皇族成员,是不应以轻蔑的口吻而一言以蔽之的。下面所要援举的,就是他们中的佼佼者。
光绪二十八年(1898),康有为等人曾发起以变法图强为宗旨的维新运动,史称“戊戌变法”运动。此前,就有八旗举人德懋、德善、文元、同书、文成等人参加了有名的“公车上书”,剀陈民族大义,反对对日和约,主张继续抗战,要求“破除旧制,更新大政”,进行全面改革。同时,康有为在北京和上海组织“强学会”。不久,宗室寿富和康有为在北京组织“知耻学会”。在当时鼓吹变法维新的宗室中,以寿富影响较大。
寿富,字伯茀,亦称伯福,镶蓝旗宗室第五族人,系郑亲王济尔哈朗第九世孙。曾受业于张佩纶、张之洞门下,博览群书,为文操笔立就,兼精西算。[31]论天下大势,认为应力泯满汉畛域为先。戊子(1888)科中宗室举人。甲午战争爆发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寿富慨然以变法为己任。光绪二十一年(1895),北京强学书局创立,他积极参与其事,与梁启超相交往。时新思想方兴,变法之议甫起,享受世禄的八旗子弟,担心既得利益受到损害,对变法维新主张多有疑虑、抵触。寿富专门撰写《与八旗诸君子陈说时局大势启》一文。文章痛陈列强欲瓜分中国的严重危机,谓中国“北枕俄,南接英法属地,皆以兼并为国者也。东邻日本,远交近攻,思我以自肥者也”。警告旗人:“忽当前之大势,燃眉不知急,剥肤不知痛,酣然以嬉,涣然以处。危哉痛哉,其坐以待毙也!”他还提醒旗人要周知列国大势,否则形同聋瞽,必召其侮。文章刊载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四月二十一日《时务报》。寿富的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