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沣一家得了这笔不义之财,也没有能摆脱颓运。/墈+书?君? !勉¢肺+粤+犊*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十一战区占用了北府的一半,载沣为了维持残局,将王府的另一半开办了“竞业小学”,共有学生五个班,由第四子溥任(金友之)当校长。其时,“王府已破烂不堪,只剩下空架子,由于经济拮据,不得不将古董字画、房产园林,典的典,卖的卖”。[47]昔日王府盛况,犹如镜花水月,早已消散无遗了。
醇亲王载沣的两个兄弟载洵、载涛,也有同样的经历。光绪年间,载洵过继给瑞郡王奕,承袭贝勒,载涛过继给锺郡王奕诒,也承袭贝勒,两人均加郡王衔。他们虽出继别支,但与载沣,同出一父。一门三王,显赫无比。况载沣摄政时,又以载洵管海军,载涛总参谋(军谘府)及禁卫军。载洵、载涛显爵高位,除领取俸银、俸米外,还有大笔地租收入。待清帝逊位,冰山消逝,他们的家境亦如“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了。
载涛过继给锺王奕诒后,即居其后海府第,以后习称“涛贝勒府”。\秒/璋?結¨晓?说¢网? ·吾_错?内+容¨辛亥革命后,主要经济来源逐渐枯竭。用他的话来说,从1913年到1925年,其间约有五六年光景,是由清室优待费补助家庭生活的。自优待费停发后,生计就开始拮据。既乏谋生的技能,只好靠变卖家产度日。但在那个多灾多难的年代,日子越过越紧,万般无奈之下,只好出卖府第。民国14年(1925),旧涛贝勒府以16万元的租金租给了天主教会,作为辅仁大学校址。载涛随即购置宽街附近的山老胡同二号房院,加上修缮费,约用去8万元。其余的钱留作生活开支。
这一时期,载涛同他的5个儿子、儿媳及孙儿女生活在一起,加上保姆、管家、仆役,全家近30口人。维持这一大家人口的生计,对早已断绝了俸禄,又无任何进项的载涛来说,艰窘可知。不几年,这笔有数的钱又花光了,抗战后期,载涛陆续将山老胡同的一部分房子出租,全家以房租为主要经济来源。40年代末,北京城内物价飞涨,民不聊生,载涛一家的生活几乎难以为继。他只好搜罗家中什物,到德胜门外的小市摆地摊卖“破烂”。′j_c·w~x.c,.!c+o-m.“皇帝的叔父卖破烂”一时成了街头巷尾的新闻。后来,他以“出卖衣服物品作小本经营,亦因赔累,生活无法维持”,被迫将山老胡同二号房产出卖。载涛则携家住进了西扬威胡同戊六号——自己原来的马厩,并略加修缮。从此,开始了平民式的生活。[48]
民国年间,载洵赋闲京津,常以书画自娱。其贝勒府位于西单东槐里。民国9年(1920)前后,为东北军将领万福麟购得。
惇亲王府——第一代惇亲王绵愷为嘉庆帝第三子,道光十八年(1838)卒。因绵愷无子,奉旨以道光帝第五子奕过继为嗣,咸丰年间晋亲王。奕八子中有爵者五:长子载濂,光绪十五年(1889)袭贝勒,加郡王衔,后因庚子事变获罪,削爵后终日在家“闭门思过”;二子载漪,初封贝勒,后加郡王衔,过继与奕,袭瑞郡王(后改端郡王),庚子事变时亦以罪革爵发新疆永远监禁,光绪二十八年(1902),命仍归本支;三子载澜,光绪十五年(1889),封不入八分辅国公,庚子事变时一同获罪发遣;四子载瀛,光绪十五年封二等镇国将军,光绪二十八年因诸兄长均因罪获谴,由他承袭贝勒;五子载津,初封二等镇国将军,不到38岁病逝。
惇亲王奕一门有三子在庚子事变中获罪,是因为端王载漪的儿子溥儁曾被慈禧太后册立为大阿哥(即皇储),必欲取光绪帝而代之,因遭到各国公使反对而“功亏一匮”。此事关系到一门的兴衰荣辱,废黜光绪帝不成,遂同仇敌忾,在义和团运动中力主围攻使馆。家事国事纠缠在一起,不久即自食其果,在签订辛丑条约时,被作为清廷的“替罪羊”获谴。载濂、载漪、载澜丢爵后,经济来源受到严重影响,这成为惇亲王府衰落的起点。
辛亥革命后,惇亲王后裔的俸禄银都没有了,原有700多顷土地也被旗产管理局卖光。虽然收入来源几乎没有了,王府子弟不知撙节,仍然挥霍浪费,经济状况急转直下,开始靠典当财物补贴家用。
载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