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保存丰富的地方史料。*齐?盛¢暁′税,枉′ ¨首`发·(康熙)《镇江府志》取材广泛,诚如孙汝谋《重修镇江府志序》所云:“穷经史之源流,罗古今之事迹,发皇忠孝,阐着幽潜,令读者可感可劝。下至诠注山水,笺疏禽鱼,亦莫不援据详赡,足以为闳览博物之助。”镇江地处宁镇丘陵与太湖平原西部边缘地带,开发历史较早,物产丰富。该志物产记载就比较仔细,仅水稻的品种就记载:“稻有秔,有□杭之种。又有大小,土人谓大稻、杭小稻。籼大稻之种十六:曰香子,曰鲫鱼,曰灰鹤,曰时里,曰八月白,曰芦花白,曰浪里白,曰白莲子,曰红莲子,曰早红芒,曰晚红芒,曰青川黄,曰秆川黄,曰马尾乌,曰老丫乌,曰下马看。今又有块红芒、靠山黄、白芒、黄芒、别煞天数种。小稻之种有六:曰白尖,曰红尖,曰晩籼,曰六十日,曰八十日,曰一百日。百日种自占城来。《宋会要》:大中祥符五年,遣使取占城禾,给江淮、两浙分种之。今又有观音籼、银条籼二种。糯之种亦有九:曰芒,曰香,曰晩,曰抄社,曰羊脂,曰牛虱,曰虎班,曰栢枝,曰长秆。~x`w′d+s*c-.?c?o¢m*今又有黄皮、矮箕、早白、中广、马骔、雀嘴、称钩红、芒麻肋、早秋风、堆子红、壳鳖六升十二种。”水稻品种的众多与新增,说明镇江农业经济在康熙年间获得了较快发展。农作物的种植离不开水利,镇江的水利设施比较多样。练湖是镇江非常著名的水利工程,具有济运、灌溉和防洪等功能,到唐代已有被围垦的现象。“唐时,近湖民筑堤,横截一十四里,取湖下地作田,遂分上下二湖。”注570唐李华《练湖颂》:“幅员四十里,菰蒲菱茨之多,龟鱼螺鳖之产,餍饫江淮,膏润数州。其旁大族豪家,泄流为田,专利上收,亩收倍钟,富极淫衍。”注571此后历代不断疏浚,置斗门,修岸埂,建立管理制度。万历十三年(1585),知府吴谦重立湖禁,加强管理。“知府吴谦条议,练湖上收长山八十四汊之水,下通运河,周回四十余里,分上下二湖。界以中埂,见有石闸三座,盖以上湖之水,以渐达之下湖。更有石闸三座、石□一座,则引下湖之水以渐达之运河。又有函洞一十二处,则引上下湖之水以达之田间。`h/u~l¨i*a!n^b!o′o-k?.^c+o_m-函洞以时启闭,则民间之旱涝无虞;闸座以时启闭,则运河之蓄泄有备。行令该县水利官,每年春初督修湖堤,以防冲决,着为令。其费取之湖中鱼课,不足则以修河米银益之。本府水利通判不时查阅,一应启闭事宜悉听经理。若有侵业挠法者,恭呈究治。”注572 金坛县在低洼地区还修筑圩田。该志津梁就记有:北圩、黄圩、陈公圩、金山圩、保平圩、马庄圩、东寿圩、官田圩、庙下圩、庵下圩、学田圩、旧斗圩、湖荡圩、芦荒圩、芦庄圩、戴圩、西畴圩、朱家圩、伏草圩、周家圩、西费圩、东费圩、草圩、三千圩、永丰圩、仙林圩、建昌圩等27圩及其修筑情况。这些措施对维护民众利益、保障农业生产颇有成效。正由于镇江经济发达,又处交通要道,商业就较繁荣。该志风俗记载:“京口为舟车络绎之冲,四方商贾群萃而错处,转移百物以通有无。此一郡之大利也。”中国历史上时有禁酒、弛酒,这都与粮食的增产、减产有关。明代放开酒禁,“今则酒酤相望于道。京口以酒名擅利者滋众,每当岁歉,二麦不登,则官禁造曲,而富家之违禁造曲也如故”注573。说明镇江饮酒已成习俗,酿酒业经久不衰。镇江有著名的三山(金山、焦山、北固山)与茅山,该志在山川中详尽记载了三山与茅山的形胜及其古迹、景观,并在艺文中收录了诸如谢灵运《从游京口北固应诏》、简文帝《侍武帝登北固》、孙万寿《和张丞奉诏于江都望京口》、储光羲《游茅山》、《泛茅山东溪》、李白《焦山望松寥山》、王□《冬日泛舟焦山》、吴筠《登北固望海》、苏轼《甘露访古有怀》、秦观《游金山》、曾巩《游金山》、苏舜钦《金山寺》、王存《登北固山》《游焦山》、朱熹《金山》、萨都剌《焦山方丈》、姚广孝《金山》、杨一清《金山寺》、王宠《登焦山作》、汤格《过茅山藏真观旧址》与《游茅山记》、贺宿《游焦山同王北山给谏文友雍南千一诸子》、王日高《游焦山记》、陈玉璂《北固山图记》等诗文,为研究镇江旅游史提供了珍贵史料。
总之,康熙间镇江府修志活动主要有两次,第一次是高得贵修,张九征纂,康熙十三年(1674)刻本;第二次为高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