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7章完结

将自己平生所得以及山外的信息传给未见世面的后人呢?学校私塾当然是个有效的知识传播机构,然而称心如意的知识载体却是日益普及且传播效率惊人的书籍印本。因此,按照这一基本逻辑脉络,这项与印刷相关的学术研究实是期望通过再现宋代书籍刊刻与传播的具体情况,以及由新媒介产生所造成的文学整体环境的变化,通过观察印本书籍及传播对于文学创作者、读者及其所处世界的影响,进而揭示宋代印刷术与时代文学及文学现象之间的必然联系。

众所周知,虽然文学创作的主体是作者,但是在作品创作完成之后,文学作品只有经过传播、消费与接受活动,才能成为现实的审美对象,文学的最终价值才能得以实现。所以,上述符合逻辑的展示在揭示一条印本书籍影响作者创作脉络的同时,其中更隐含有一条印本书籍影响读者的脉络。因为宋代雕版印刷的兴盛,使传播效率更高,更为顺畅,知识获取更为便捷,成本也更为低廉。如此一来,知识在民间的普及程度相比于前代有了很大的提高,知识阶层也得以壮大。

此外,传播力量的累积和书籍作品倍增了的影响力,导致宋代印刷兴盛不仅催生了许多作品和作者,也培养了大量的读者。正是因为印刷催生了大量的文学受众,宋代雕版印刷才足以实现其对文学的巨大影响。例如,考察宋代话本小说的产生和繁荣,不容忽视的是两宋时期在汴京、临安等印刷中心城市,曾有大量以市场经营形式存在的书坊和书铺。在北宋张择端的名画《清明上河图》中,就绘有汴京一家正在营业的书坊。

不想错过《北宋书籍刊刻与古文运动》更新?安装晋江文学城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