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之书肆
按叶昶的研究成果,由于当时城市中蕴藏着市井受众对于各种图书典籍的需求,一些经史子集、异闻小说等书籍,在官方或是民间都得以大量刊刻售卖。\t*i^a\n*l,a,i.s,k/.?c.o?m¢据说,南宋临安太庙前的尹家书铺就以刊刻售卖异闻小说出名,其所刻小说中有《述异记》、《续幽怪录》、《北户录》、《康骈剧谈录》、《钓矶立谈》、《渑水燕谈录》、《茅亭客话》、《曲洧旧闻》、《却扫编》等。而这些笔记小说的刊行和普及,对于历史题材市井话本小说的创作显然有直接的影响。虽然话本最初只是说话人的底本,其作为谋生手段有隐秘不公的禁忌。(42)然而,由于话本小说毕竟对市民阶层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虽然说话人不愿公开底本,听众却可凭借记忆,并适当掺入自己的创作,生成类似“拟话本”的书面文本,直接面对更多读者的需要。所以,书会才人、书商、书肆最终不免就要把说话人的口头作品整理成出版物牟利。可以想见,正是由于市井受众的需求,宋代话本小说才得以保存和流传开来。而临安张官人诸史子文籍铺就刊有《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一书,这也是现存宋代话本中唯一知道出版者情况的作品。(43)
二
我们知道,中国古人向来就有“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之说,此种说法最早出于《左传》。¨丸,夲?神*栈· +嶵?芯/璋′截-更\薪·快!《左传》(卷35)襄公二十四年记载鲁国大夫叔孙豹的话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所谓“立德”、“立功”,人或简言之为“做人”、“做事”者。晋杜预注云:“立德,黄帝、舜也。立功,禹、稷也。立言,史佚、周任、臧文仲。”(44)就“立德”、“立功”而言,这两者理解起来确有难度,所以杜预特别举例加以说明,其解释为“像黄帝、舜一样”的就是“立德”,而“像大禹、后稷一样”的就是“立功”。至于其他,如《尚书》亦有“立功立事,可以永年”之语。(45)然而,关于“立德”、“立功”的问题,一旦需要落实就变得难以把握,远不如“立言”来得实在。·w-e.n·x~u\e!t¨x?t-.*c`o\m.
事实上,“不朽”本是人类共同的梦想和追求。《圣经》记载,亚当和夏娃受到蛇的诱惑,偷吃了智慧之树的果实,因而犯下了原罪。于是有人设想:假若亚当和夏娃当初先吃生命之树的果实,再吃智慧之果,人类便可长生不死,上帝也就对人类无可奈何。由此,人类最初所犯的错误并不是偷吃了智慧之果,而是没有先吃足以令自己不死的生命之果。由于人类有了智慧却不能永生,上帝就能对其施以惩罚。于是,人类在离开伊甸园以后,就为自己的错误懊悔。既然长生之果再不能吃到了,那么人类只能寄希望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另类的“不朽”。然而,人类如何才能“不朽”呢?
按照柏拉图的观点,人类追求美也是缘于其最高目的是“不朽”。他说:“我相信人们做一切力所能及的事情,都是为了获得不朽的声望,赢得后人的爱戴;他们的品德越高,就越这样做。他们所爱的是不朽的事物。”缘此,柏拉图认定,“一切生物之所以具有这种狂热和爱情,都是为了追求不朽”。因为自从离开伊甸园,事实上追求长生不死已无可能,所以人类变通地找到了两条实现“不朽”的途径:一是通过生育,把自己的精血传给后代,以繁殖实现生命另类的永恒。这种方式与爱相关,故“凡是有生殖力的人一旦遇到一个美的对象,马上就感到欢欣鼓舞,精神焕发起来,于是就凭这对象生殖”(46)。二是生产精神产品,把自己的思想传给后世,以达到永垂不朽的目的。这种方式与智和德相关。显然,柏拉图在此所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