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文选》的刻印,也有直接证据说明其与科举的互动关系。.8^4\k/a·n¨s·h`u\.`c/o*m_据史载,隋唐以来,由于儒家经典刻印为国子监垄断,伴随科举以诗赋取士,“文选学”悄然自江淮一带兴起,趋利的民间书籍刊刻开始涉及官方疏漏的领域,由是《文选》、《初学记》这类关乎诗赋写作的书籍得以在民间率先版印。
《文选》成为唐代科举士人学习诗文的范本,有一个历史自然的过程。从相关史料记载看,最早研究《文选》的是隋代的萧该,稍后江淮扬州、润州等地成了“文选学”兴起的源头,其学问人物中尤以曹宪、李善、许淹、公孙罗等人为代表。以下所列数条记载,颇可证实。
《旧唐书》(卷189)载曰:“曹宪,扬州江都人。……太宗徵为弘文馆学士,以年老不仕,乃遣使就家拜朝散大夫,学者荣之。……所撰《文选音义》为当时所重。初,江淮间为《文选》,学者本之于宪。又有许淹、李善、公孙罗,复相继以《文选》教授,由是其学大兴于代。_0,0\暁¢税\蛧^ `免~费!越.读*”
唐刘肃《大唐新语》(卷9)亦载曰:“江淮间,为文选学者,起自江都曹宪。贞观初,李袭誉荐之徵为弘文馆学士。宪以年老不起,遣使即家拜朝散大夫,赐帛三百匹。宪以仕隋为秘书,学徒数百人,公卿亦多从之学,撰《文选音义》十卷,年百余岁乃卒。其后句容许淹、江夏李善、公孙罗相继以《文选》教授。开元中,中书令萧嵩以《文选》是先代旧业,欲注释之。奏请左补阙智明。”
宋钱易《南部新书》(甲卷)载曰:“公孙罗为沛王府参军,撰《文选音义》十卷。罗,唐初人。”
宋孔平仲《续世说》(卷6)记载:“高宗以裴行俭工草书,以绢素百卷令行俭草书《文选》一部。”
依据《文选》为诸家所注并得以教授普及,尤其是唐高宗命裴行俭以绢素草书《文选》的史实,可知《文选》在当时受重视的程度。自贞观始,随着曹宪、李善等人相继登用朝廷,唐代社会朝野逐渐形成了一门专有的学问——“文选学”。*看`书.屋` ?追¨嶵?欣.章^結~
《文选》在唐代成为专门之学,原因一是由于《文选》收录了先秦至梁的诗文,更适于士人阅读诸家代表作品。二是由于其中的诗赋文章更切合唐代士人应对科举考试的需要,所以“文选学”在唐代得到了异乎寻常的发展。
清赵翼说:“唐初制,试时务策五道,帖一大经,经、策全通为甲第,策通四、帖过四以上为乙第。永隆二年,以刘思立言进士唯诵旧策,皆无实材,乃诏进士试杂文二篇,通文律者然后试策,此进士试诗赋之始。”(30)事实上,按有关学者考证,科举以诗赋取士早在隋朝就已存在,唐代只是继承了这一考试制度。今人何易展认为:“从《隋书》列传记载薛道衡、杜正玄、李德林等入仕经历来看,在隋代诗赋之优已是入仕的条件之一……隋代试举已兼采表论与诗赋。至于王定保、赵翼、徐松等认为的永隆二年或神龙、开元间始‘试杂文’,‘以赋居其一’,大概主要就是指进士科的常科而言。”(31)
无论如何,唐代“文选学”,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其实质是唐代科举实用“文、赋学”与“诗歌学”的合成体,而《文选》在当时无疑就是一部科举考试的备考教材。因为这个缘故,李善当年因为注《文选》甚详,在朝廷得到“赐绢一百匹”的赏赐,而其《文选注》一书则获得“诏藏秘阁”的待遇(《旧唐书》卷189)。此后,即便是在李善失势后流落民间,其居留汴、郑之间仍可以“教授诸生”《文选》为业,而他教授《文选》所取得的成绩居然是“四远至传其业,号‘文选学’”(《新唐书》卷202)。从这一例证,我们可以看到“文选学”在唐代巨大的影响力。对此,闻一多也评价说:&ldq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