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夕俱烬”。此事亦载于《册府元龟》(卷194)。
(17)傅璇琮:《中国藏书通史》,宁波出版社2001年版。
(18)《爱日斋丛抄》(卷1)引之,作“毋昭裔”。按:误。非毋丘俭,乃毋昭裔也。考《资治通鉴》、《新旧五代史》等书,毋丘俭生活在魏晋时期。《资治通鉴》(卷83)载:“正始中,毋丘俭讨句骊。”此记载又见《资治通鉴》(卷75)载:“正始七年春二月。……幽州刺史毋丘俭以高句骊王位宫数为侵叛,督诸军讨之。位宫败走,俭遂屠丸都。”王国维有《魏毋丘俭丸都山纪功石刻跋》,收录在《观堂集林》(卷20)。又考,五代时期蜀国并无毋丘俭,后蜀宰相实为“毋昭裔”。毋昭裔于935年初仕于蜀国,944年擢升蜀相。《宋史》(卷441)载:“句中正字坦然。……孟昶时馆于其相毋昭裔之第。”又,《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载:“建隆二年五月,后蜀毋昭裔致仕。”
(19)按:臧逢世乞求刘缓给他名刺、书札的边角纸。
(20)佚名:《大唐传载》,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1)《新五代史》(卷56)载:“凝好饰车服,为文章以多为富,有集百余卷,尝自镂板以行于世,识者多非之。然性乐善,好称道后进之士。”
(22)《唐六典》记载:“其生初入,置束帛一篚、酒一壸、修一案,号为束修之礼。每旬前一日,则试其所习业。”引自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下卷),东方出版中心1988年版,第446页。又,“光学钱”,《五代会要》作“充学钱”。赵翼《陔余丛考》卷4《束修二义》载曰:“‘束修’有二说,其以为十脡脯者,本邢昺疏,引《檀弓》……然《汉书》光武诏卓茂曰:前密令卓茂束身自修,执节诚固。……皆以整束修饬为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