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84章完结

化为主,典训是师,无尚空言,当遵体要。仍闻别集众弊,镂板已多,傥许攻乎异端,则亦误于后学。式资诲诱,宜有甄明。今后属文之士,有辞涉浮华,玷于名教者,必加朝典,庶复素风。其古今文集,可以垂范,欲雕印者,委本路转运使选部内文士看详,可者即印本以闻。(《宋大诏令集》卷191)

以上可以说是雕印的文网限制,说明书籍出版在北宋官方并非那么自由。

与官方情形相反,北宋民间的刊刻却是屡禁不止。尽管徐铉、王珪等人的私集出版需要获得官方的批准,然而民间对于自己喜爱的书籍印刷选择却不愿受到这样的限制。这可从两个事例看出:一是苏轼诗文集的印刷流布。北宋中期,苏轼的《眉山集》就由民间印刷并传至敌国。苏辙《北使还论北边事札子》云:“臣等初至燕京,副留守邢希古相接送,令引接殿侍元辛传语臣辙曰:‘令兄内翰(谓臣兄轼)《眉山集》已到此多时,内翰何不印行文集,亦使流传至此?’”又,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载:“张芸叟奉使大辽,宿幽州馆中,有题子瞻《老人行》于壁者。闻范阳书肆亦刻子瞻诗数十篇,谓《大苏小集》。”上述记载可证,北宋时期苏轼集子有北宋刻本传入辽国的,也有辽国自己坊间刊刻的。由此,无怪乎曾出使辽国的苏辙也回报皇帝说:“本朝民间开版印行文字,臣等窃料北界无所不有。”(《栾城集》卷42)

不想错过《北宋书籍刊刻与古文运动》更新?安装晋江文学城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