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92章完结

宋人笔记中曾记载这样一则故事:“鲁公(蔡京)以元祐末帅蜀,道行过一小馆,有物倒悬于梁间。·天¨禧_暁\税`网¢ ¨勉·肺`跃?犊-初疑为怪,后见《古今注》,乃知为蝙蝠也。又《抱朴子》亦谓,蝙蝠五百岁即白而倒悬,食之寿如其年。”(22)这个故事说明,北宋人获取知识的方式,更多地求助于书籍,而非单一口传受教的师傅家传。虽然以我们今天视角来看,宋人书上关于蝙蝠的知识并非完全正确,然而毕竟书籍还是给了人们知识。尽管过去惯性依然存在,书籍毕竟成了知识传播中重要的一环。

说到存在的惯性,是因为书籍最初多被抄写,其在抄写和传播过程中,准确或正确程度时常遭到质疑。由敦煌抄经生抄写的敦煌遗书,自上世纪初重现人世后,王国维、罗振玉等人先后在敦煌遗书中发现有韦庄的《秦妇吟》写卷,其中就有天复五年(905)敦煌郡金光明寺学仕张龟写本(伯3381卷)、贞明五年(919)金光明寺学仕郎安友盛写本(伯3953卷)、显德四年(957)学仕郎马富德写本(伯3780卷)以及太平兴国四年(979)学仕郎阴奴儿写本(伯3910卷)等共十种抄本。,8!6′k?a·n^s?h?u·.¨n-e*t+这些本子的抄写时间跨度从晚唐至北宋,有近百年时间。在敦煌所出的十种写本中,每本《秦妇吟》因所抄时间不同,抄写人不同,其诗文内容均有差异。(23)此种由于抄写所导致的文本内容出入,几乎体现在所有敦煌写本之中。这种写本间的出入直到后来印本出现,标准确立后才有所改善。

书写时代之初,私塾先生还可以圣人之言从己口出。这样口头传播的知识是一种封闭自足的、停滞和僵化的知识,并不能有效地帮助人们寻找真理、征服自然。由此,传授知识的人易于成为偶像而被崇拜为“绝对的唯一”。此也应了培根所说,这样的知识传承只是“师徒间的传承,而不是发明者与进一步改善发明者的继承”。(24)

随着竹帛纸笔的发明,传播也进入到了书写传播时代。这一时期,书写通过竹帛等有效载体固化下来,其传播可以保存得更为久远,其传播空间也较口语传播更为广泛。某种知识或思想因为书写固化了的缘故而变得相对确定,而传播又使这样的知识或思想在时间上流传更久长,在空间上更宽泛。我们以“熹平石经”为例。~微_趣-晓*说¢ *蕪\错!内\容·熹平四年春三月,皇帝诏蔡邕等诸儒正《五经》文字,刻石立于太学门外。此事在传播史上有十分典型的意义。

东汉王朝诏令蔡邕等人石刻《五经》的目的,一则是要确立下正确无误的儒家经典,使之流传久远。因为石头笨重而耐久,它更加适合知识在时间上的纵向传播。儒家经典刻在石头上,不易破坏,可以保存得更为长久。二则石刻《五经》立于太学门口,让士庶人等抄写、默诵,便于儒家经典的广泛传播。事实也证明了它的传播效果,相关史籍记载道:“及碑始立,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两,填塞街陌。”(《后汉书》卷60下)

在这一记载中,“刻碑”与“摹写”预示了未来传播的转向。“碑”是旧式传播媒介的代表,一方面它满足了传播固化思想和知识的需求;另一方面它与其他旧式媒介一样,仍不便于携带且并不廉价。传播本身的需要,呼唤另一种新媒介的诞生。于是,“传播过程由于一种新媒介的出现而加快了。这种媒介就是来自中国的纸。2世纪的初期,中国发明用碎布造纸。中国还发明了用毛笔画画写字,用灯烟造墨。所有这些发明,都标志着一个文字传统的开始,也标志着一个读书阶级的兴起”。(25)人们用纸张笔墨,通过进一步的抄写,从而达到了更大范围的知识传播。范祖禹也说:“汉之时,以竹简写书,在天下者至少,非秘府不能备。非如后世以纸传写,流布天下,所在皆有也。”(《长编》卷465)

自有纸张书籍(文本)出现,打破了知识的垄断,迫使其重新组合。因为纸张相比于过去的竹帛来说,更为廉价,也更有利于轻便地书写。Edward Clodd说:“用笔而不是用舌头使彼此不能通话的人能够交流。”(26)我认为,这段话包含有两层意思,浅层意思是识字的哑巴能够通过书写下文字与人们交流;深层含义是一个人的思想可以通过书写下来,非现实

不想错过《北宋书籍刊刻与古文运动》更新?安装晋江文学城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