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113章完结

!《续稿》凡八卷,时又有《周礼致太平论》十卷孤行焉。(116)

类似李觏的例子,在苏轼身上也曾发生过。前面我们也谈到由于民间对苏轼集子的推崇和喜欢,苏、黄等人的集子在民间有较大的市场需求,使书商坊刻都甘愿违反政府禁令,冒险刻印售卖谋利。由于坊刻苏集未经作者本人编阅,舛误甚多,以故苏轼曾愤然称“欲毁其板”(《与陈师道书》)。然而,其结果也有好的一面。好处就是书籍版印客观上也造成了苏轼的文名传扬海内外。具体例证,一则是苏辙《北使还论北边事札子》曾说:“臣等初至燕京,副留守邢希古相接送,令引接殿侍元辛传语臣辙曰:‘令兄内翰(谓臣兄轼)《眉山集》已到此多时,内翰何不印行文集,亦使流传至此?’”又,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载:“张芸叟奉使大辽,宿幽州馆中,有题子瞻《老人行》于壁者。闻范阳书肆亦刻子瞻诗数十篇,谓《大苏小集》。”根据上述记载可证,北宋时期苏轼集子有北宋刊刻传入辽国的,也有辽国自己坊间的刻本。二则是宋李廌《师友谈记》中载:“章元弼顷娶中表陈氏,甚端丽。元弼貌寝陋,嗜学。初《眉山集》有雕本,元弼得之也,观忘寐。陈氏有言,遂求去,元弼出之。元弼每以此说为朋友言之,且曰:‘缘吾读《眉山集》而致也。’”章元弼竟然可以因贪看雕本《眉山集》而休掉自己的妻子,当时士人喜读苏轼作品痴迷类此。正因如此,当时有“学文须熟看韩、柳、欧、苏”,“学诗须熟看老杜、苏、黄”(117)这样的说法。由此可见,苏轼作品印本的流传,客观造成其诗文影响巨大。

不想错过《北宋书籍刊刻与古文运动》更新?安装晋江文学城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