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也不完全是宋人自己的灵光闪现,其必有继承,必有渊源。北宋文学理论形成所继承的渊源即是前代传承下来的书籍文本,尤其是在这些书籍之中富有感染力的文学作品。
《燕翼诒谋录》(卷5)记载说:“国初,进士词赋押韵,不拘平仄次序。太平兴国三年九月,始诏进士律赋,平仄次第用韵。而考官所出官韵,必用四平四仄,词赋自此整齐,读之铿锵可听矣。”这个事例说明至少在北宋初年,官方的文学理念仍是比较粗糙和简陋的。同时,也隐约地说明北宋的文学理念乃是随时附势而成,社会风气使然,而不是官方的创造和政治号召。由此,我认为,正如一种宗教或一种文化氛围的形成和扩散一样,文学理念的形成也是由传播和接受开始的。即便是我们拥有无比丰富的“内语言”,它也需要以“言语向外”的方式表达出来,继而固化于简牍、纸张等媒介之上,经由传播才能为更多的人所知晓。而文学理念的传播通常也不是什么虚幻的纯理念,而是附载在作品之上的审美感动式的传播与接受。试想,如果某种文学理念只是类似北宋初期柳开、石介等人道学式的说教,其传播的范围和接受的影响实乃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