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120章完结

从北宋古文理念传播、接受和确立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到对于作品“审美感动式”的接受,才是某种文学理念最终成为“厚势”的根本保证。/我?得.书¢城~ ?埂+辛¨蕞¢筷¢这样的“审美接受反应”,事实上牵涉到文学理论家所说道的“第四种范式”的问题。(137)这种文学审美式的接受正是我们这一章所要重点探讨的问题。由此,我认为北宋文学理念的形成和扩散,大致遵循这样的规律:前代文学思想(作品)的传播→→(读者)接受和反应→→融汇、形成新的文学理念(新作品)→→新文学理念(新作品)的传播与扩散。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文学演变”的原则。通常情况都是这样:“每一轮新作品的崛起必以先前的或已完成的作品为背景,它作为一种成功的形式达到此一文学时期的高潮,然后这种形式被迅速地摹仿,大量再生产,终于变成人人习见的惯例。最后,全新的形式脱颖而出时,前一个曾经成功的形式便寿终正寝了。”(138)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认为从文学接受者的角度切入,来探究北宋时期文学接受者(读者)审美反应的取向变化,对于了解北宋朝野文学理念的演变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q\d?h~b_s¢.!c?o,m\之所以关注接受者(读者)的审美取向,在我看来这十分符合坚持文学研究以现实为中心、以人为中心,去理解过去和把握未来历史性的原则。(139)由于“读者自身就是历史的一个能动的构成。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如果没有接受者的积极参与是不可思议的”,而“只有通过读者的传递过程,作品才进入一种连续性变化的经验视野”。(140)所以从接受者(读者)的角度探究北宋朝野士子文人变化中的文学审美取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把握北宋文学理念传播与接受的历史情状。

一、北宋文人士风演变及文学审美取向

在问题讨论之前,我们要特别说明的是,本文之所以要探讨的仅是北宋朝野文人士风及文学审美取向,并无阶级歧视之嫌,只是因为从历史文献上看,唯有文人士子的审美才是我们现今所能证实和把握的。而且中国士子文人阶层的喜好向来也代表了当代社会的文学风气。~5¨2,s′h?u.c*h,e^n¨g`.+c`o′m¨

王国维曾说:“境界有二:有诗人之境界,有常人之境界。”按照我的理解,如果王国维在这里将“常人”与“诗人”对举,那么其“常人”定然是指文人(或诗人)之外的普通人。而黄庭坚也说过:“天下清景,初不择贵贱贤愚而与之遇,然吾特疑端为我辈设。”(释惠洪《冷斋夜话》卷4)。由此话含义理解,黄庭坚确实意识到天下的景色对世间任何人都是公平的,但是黄庭坚只能感受到自己作为文人所能感受的那份境界,所以他说“吾特疑端为我辈设”,而对于所谓“常人”(他人)的境界感受,他却不甚了然。因此,我以为如要讨论“常人”所感受的境界,这与探讨“常人”审美取向一样都是十分困难的事情。因为我们首先要能够界定哪些人是“常人”,其次,还要从文献资料上把握所谓“常人之境”的特点。对于“常人”的界定无法准确把握,“常人”的审美取向也缺乏充足文献资料可以证明,而这在文学研究上的意义也不大。

既然文人士子是当时文学风气的主要承继者,那么探究北宋时期朝野文人士风变化中的文学审美趣味,对于了解北宋文学理念的构成和传播就变得十分重要了。

北宋是一个强调文治的王朝,而印刷的推动又使儒家书籍典章在建国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随之而来的则是一个儒学复兴的文化运动。儒学复兴在北宋初由柳开、石介等人开始,途经张载、邵雍、二程等人,直到南宋朱熹集其大成。另外,北宋文治、科举等复杂的社会背景,客观上也预示着,为了应和这样的儒学运动,北宋文人士子的文学理念有了转向、演变以及重新构造的趋势和动力。

北宋初期,文人

不想错过《北宋书籍刊刻与古文运动》更新?安装晋江文学城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