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123章完结

北宋诗歌发展至此,自从有了所谓“平淡”诗歌的提出,北宋文人才最终拥有了属于自己的诗歌文学理念。.秒!蟑?洁,暁-税?网· +更?薪~罪¢全*什么是“平淡”的诗歌,它又是怎么来的?这正好是北宋文学理念传播和接受的缩影。

二、宋诗“平淡”理念的确立与传播

梅尧臣《答中道小疾见寄》诗云:“诗本道情性,不须大厥声。方闻理平淡,昏晓在渊明。”要弄清诗歌“平淡”文学理念是怎么来的,就要关注北宋诗歌对于前代诗歌的接受和继承。

在前人的诗歌当中,“平淡”一词由来已久。据钟嵘《诗品》(卷中)载:“晋弘农太守郭璞、宪章潘岳,文体相辉,彪炳可玩。始变永嘉平淡之体,故称中兴第一。”然而从形式上看,北宋中期文人所乐于接受的显然是宋初白体诗歌的外在形式,而他们并不接受和认可白体诗的内质。那么,从史料上看,北宋中期文人主要接受和继承的是哪些“平淡体”的诗歌呢?

根据宋代史籍、笔记,宋人对前代诗人较为推崇的有陶渊明,而北宋时期官方民间曾有多种陶渊明诗集雕版印行的事实也充分证实了这一点。!我′得?书¢城¨ `最_歆?璋!結`哽*欣,快~清陈鳣《简庄随笔》记载,北宋有刻本《陶渊明集》十卷,据说是东坡手写刻本。《石林诗话》(卷上)载曰:

前辈诗材,亦或预为储蓄,然非所当用,未尝强出。余尝从赵德麟假陶渊明集本,盖子瞻所阅者,时有改定字。末手题两联云:“人言庐杞有奸邪,我觉魏公真妩媚。”又:“槐花黄,举子忙;促织鸣,懒妇惊。”不知偶书之耶,或将以为用也?然子瞻诗后不见此语,则固无意于必用矣。

另外,清邵懿辰、邵章《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记载,清代黄丕烈曾有汲古阁所收藏的北宋刊本《陶渊明集》八卷(156);而清钱谦益《绛云楼题跋》(不分卷,中华书局1958年铅印本)、清汪士钟《艺芸书舍宋元书目五卷》(商务印书馆1935《丛书集成》初编本)及近人郑振铎《劫中得书记》(不分卷,古典文学出版社铅印本)又记有北宋刊本的《陶靖节集》十卷。-叁.叶-屋_ `追.罪_芯¢章^結¢正是由于北宋士子文人这类消费人群对陶诗有特殊的接受美感喜好,才有陶集在北宋曾被多种版本印刷发行的事实。

北宋文人对于陶诗究竟有着怎样的审美喜好呢?苏轼曾说:“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东坡全集》卷31)梅尧臣诗云:“中作渊明诗,平淡可拟伦。”(《宛陵集》卷25)朱熹亦云:“陶渊明诗,人皆说平淡。据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其露出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淡底人如何说得这样言语出来。”(《朱子语录》卷140)

陶渊明在宋代重新得到推崇,这是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宋周紫芝《竹坡诗话》载:“士大夫学渊明作诗,往往故为平淡之语,而不知渊明制作之妙,已在其中矣。如《读山海经》云‘亭亭明玕照,落落清瑶流’,岂无雕琢之功?”宋人推崇陶诗,究竟要学习陶诗的什么东西呢?对此,苏轼说道:

渊明诗初看若散缓,熟读有奇句。如“日暮巾柴车,路暗光已夕。归人望烟火,稚子候檐隙”。又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又“霭霭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犬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大率才高意远,则所寓得其妙,造语精到之至,遂能如此。似大匠运斤,不见斧凿之痕。不知者困疲精力,至死不之悟。(释惠洪《冷斋夜话》卷1)

按苏轼等人的说法,他们所以接受和喜好陶诗,其好处包括内、外两方面。内者,才高意远。

外者,造语精到之至,不见斧凿之痕。就外在形式而言,陶诗好就好在其语言经过锻造之后,以平易的面貌出现。结合对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的评价,苏轼欣赏陶诗的好处在于它表面上是诗人用不经意的、素朴平易的语言,将眼前之景、心中之事吟咏而出,而内在的则是绮丽丰腴,蕴含深意。鉴于

不想错过《北宋书籍刊刻与古文运动》更新?安装晋江文学城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