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123章完结

宋初白体和西昆体败落的双重教训,宋人经过中庸融合,推崇学习的多半就是诗歌经过锻炼之后所呈现出来的“平易淡雅”之风。

南京大学博士王顺娣在谈到这个问题时,认为正是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扭转了‘平淡’的贬义色彩”,而“司空图的平淡观直接开启了宋代诗学的‘平淡’理论”。(157)由于近年学术研究证实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有作伪之嫌,故宋代诗歌的“平淡”追求更具开创意味。而韩经太也认为:“在宏观上,中国古典诗歌的平淡美,作为审美理想而确立于成熟的理论自觉中,应该说,是自宋代开始的。这意味着,虽然宋人诗观远非平淡之说所能尽,但平淡诗观却不能不处于宋人诗说之重心。”(158)

“平淡”作为诗学理念,曾对宋代诗歌产生过推动性的影响,并且在宋代文人为代表的士人社会有过接受与传播。就“平淡”而言,宋人追求若此,寻根溯源,一切都是有原因的。在苏轼之前,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提到了唐代诗人郑谷,欧阳修称赞郑谷的诗曰:

名盛于唐末,号《云台编》,而世俗但称其官,为“郑都官诗”。其诗极有意思,亦多佳句,但其格不甚高。以其易晓,人家多以教小儿,余为儿时犹诵之,今其集不行于世矣。

不想错过《北宋书籍刊刻与古文运动》更新?安装晋江文学城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