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宋大诏令集》,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556页。_求¨书+帮^ ?追-嶵*薪~章?洁\
(52)张树栋、庞多益、郑如斯:《中华印刷通史》第七章,印刷工业出版社1998年版。
(53)王澄:《扬州刻书考》,广陵书社2003年版,第1页。
(54)(日)冢本善隆:《奝然请到日本的释迦佛像胎内的北宋文物》,《现代佛学》1957年第11期。
(55)刘尚恒:《徽州刻书与藏书》,广陵书社2003年版,第17、18页。
(56)叶德辉:《书林清话》卷3,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64页。又见《中国善本书总目录》。
(57)叶德辉:《书林清话》卷2,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32页。
(58)姚瀛艇:《宋代文化史》,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75页。
(59)许道和:《麻沙本》,《历代刻书概况》,印刷工业出版社1991年版,第438页。
(60)[宋]苏轼:《苏轼文集》卷16,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75页。
(61)叶德辉:《书林清话》卷2《宋建安余氏刻书》,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43页。\齐!盛·小.税_网, .芜!错/内!容?
(62)肖东发:《建阳余氏刻书考略》,《文献》1984年总第21、22辑,1985年总第23辑。
(63)详见张金吾《爱日精庐藏书志》、瞿镛编《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转引自叶德辉《书林清话》第86页。又见黄镇伟:《坊刻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0页。
(64)[元]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卷1《总叙》,中华书局1986年版。
(65)[清]陈鳣:《简庄随笔》,1920年版。又见《文物》1979年第11期刘乾《浅谈刻本》一文。
(66)按:孔子认为子游、子夏熟习文章博学。此“文学”与我们今天所讲的文学不是一回事,主要指古代的文献及礼仪制度。此言是指子游、子夏熟习古代的典籍文献以及各种礼仪制度。
(67)(德)黑格尔:《历史哲学》,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第118页。
(68)张岱年、成中英等:《中国思维偏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7页。
(69)[清]章学诚:《文史通义校注》卷1,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页。\萝!拉\小_说~ _蕞·鑫¢漳?洁-庚!辛·哙^
(70)钱穆:《中国史学名著》,三联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第22页。
(71)《孔子家语》,王国轩、王秀梅译注,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57页。
(72)冯友兰:《新原道》,上海书店1996年版。
(73)张岱年、成中英等著《中国思维偏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5月版,第36页。
(74)按:祁克果、尼采、海德格尔等学者都强调,真实的世界是流动和生成的,人生也是一个有待实现的过程。有鉴于此,无论是“畏”,还是“去存在”,都提醒我们要独立踏入自己未来的前途。
(75)张汝伦:《现代西方哲学十五讲·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页。
(76)(德)马克思·韦伯:《儒教与道教》,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214页。
(77)同上,第216页。按:翻译有出入。待查。
(78)尚学锋、过常宝、郭英德:《中国古典文学接受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13页。
(79)(加)哈罗德·伊尼斯:《传播的偏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4页。
(80)黄亚平:《典籍符号与权力话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318页。
(81)张岱年、成中英等:《中国思维偏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1页。
(82)[宋]徐天麟:《东汉会要》卷12,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83)刘琳、沈治宏编著:《现存宋人著述总录·前言》,巴蜀书社199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