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4)程千帆、吴新雷:《两宋文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页。\艘-飕·晓^税+枉+ ?更_薪.蕞,快-
(145)同上,第520页。
(146)王水照主编:《宋代文学通论》,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76页。
(147)程千帆、吴新雷:《两宋文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5页。
(148)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中册,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20页。
(149)同上,第309页。
(150)程千帆、吴新雷:《两宋文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页。
(151)程千帆、吴新雷:《两宋文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5页。
(152)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中册,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10页。
(153)同上,第315页。
(154)程千帆、吴新雷:《两宋文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10页。按:扬州大学汪俊教授持另一观点,即:“白体与晚唐体的出现和衰退是同步的,二者皆从晚唐五代发展而来,西昆体取代了它们。^欣¨捖`夲*鉮?戦\ /更`鑫`最^全~而且宋初白体与晚唐体并无大对立,相反,是相融互补的,当时很多诗人皆两栖于此二体,略翻一下《全宋诗》前三册就可发现这一点。”
(155)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中册,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18页。
(156)[清]邵懿辰、邵章:《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59年版,第637页。
(157)王顺娣:《宋代诗学平淡理论研究》,南京大学2006年博士论文《提要》。按:这里有一问题,即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已被证实系从明代怀悦所著的《诗家一指》中的《二十四品》出来的伪作。以此作为源头证明,似有不妥。详见陈尚君、汪涌豪:《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辨伪》,《唐代文学研究》第六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58)韩经太:《论宋人平淡诗观的特殊指向与内蕴》,《学术月刊》1990年第7期,第52页。
(159)程千帆、吴新雷:《两宋文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8页。′d,a~w+e/n¢x?u/e¨b/o`o!k-._c·o′m*
(160)刘真伦:《韩愈集宋元传本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5页。
(161)许逸民、常振国编:《中国历代书目丛刊》第1辑,现代出版社1987年版。
(162)陈尚君:《唐代文学丛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12页。
(163)[清]邵懿辰、邵章:《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59年版,第647页。
(164)陈尚君:《唐代文学丛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07页。
(165)[宋]周煇:《清波杂志校注》卷11,刘永翔校注,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466页。
(166)黎靖德:《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309页。
(167)程千帆、吴新雷:《两宋文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55页。
(168)钱钟书:《宋诗选注》,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22页。
(169)[清]邵懿辰、邵章:《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59年版,第696页。
(170)王顺娣:《论宋代诗学“平淡”美的本质内涵》,《湖北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第121页。
(171)韩经太:《论宋人平谈诗观的特殊指向与内蕴》,《学术月刊》1990年第7期,第52页。
(172)韩经太:《论宋人平淡诗观的特殊指向与内蕴》,《学术月刊》1990年第7期,第51页。
(173)同上,第51页。
(174)按:关于宋代诗歌“平淡”理论的问题,拙作《宋诗“平淡”理论辨析》一文可资参考。
第四编 北宋印本接受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