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137章完结

北宋初年,人们对于韩柳作品的认识接受的过程与此相类似。+山′叶_屋+ ·首,发,我认为,当年穆修在相国寺贩卖韩柳集印本之所以不受欢迎,除了与穆修本人迂腐,不知变通,没有经营头脑的原因以外,更与当时的社会审美好尚还没有认可韩、柳文章有关。欧阳修《六一诗话》载曰:“盖自杨刘唱和,《西昆集》行,后进学者争效之,风雅一变,谓‘西昆体’。由是唐贤诸诗集几废而不行。”由此可见,在西昆体盛行的时候,宋人争效之,《西昆集》等这类骈体诗文的书籍自是大受欢迎,而唐代诗人的诗集却是“几废而不行”。故《东轩笔录》(卷3)论及此事时也说:“文章随时美恶,咸通已后,文力衰弱,无复气格。本朝穆修首倡古道,学者稍稍向之。”《宋史》卷442《穆修本传》说:“自五代文敝,国初,柳开始为古文。其后,杨亿、刘筠尚声偶之辞,天下学者靡然从之。修于是时独以古文称,苏舜钦兄弟多从之游。修虽穷死,然一时士大夫称能文者必曰穆参军。”

从前面的“学者稍稍向之”,相比于“天下学者靡然从(西昆体)”,又比较穆修“独以古文称”到他最后穷死的命运。+咸^鱼/看`书¨枉? `已¢发`布¨最^欣*璋`洁?我们可以体会到,当时的社会文学好尚主流并非古文,而是西昆体的骈文。否则,穆修的命运当不至于此。又,《侯鲭录》(卷2)有载:“狄遵度,字符规,枢密直学士棐之子。敏慧夙成。当杨文公昆体盛行,乃独为古文章,慕杜子美、韩退之之句法。”此记载,更佐证了当时古文的“孤独”。

为什么韩柳的散文作品在穆修时代没有得到太多重视,而到了欧阳修之后却成了热门的抢手货呢?这是由于一部作品的艺术特点在其初次遇到的视野中往往不能被立即感知到。因为新作品与其第一个读者之间的距离有时是如此之大,以致需要一个很长的接受过程,在第一视野中不断消化那些没有预料到的、超乎寻常的东西。因而,作品的本质意义就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直到“文学演变”通过更新形式的出现,实现了视野的融合与提高,才使人们得以理解先前曾被误解的过去的形式。\欣*丸_夲^神′栈` !已?发+布~最!薪`蟑_踕/这就是为什么文学史上某个曾经默默无闻的作家或一部当初影响甚微的作品在若干年后会被“突然发现”,为读者所欢迎、所喜爱,甚至掀起一股热潮。如同陶渊明作品湮没于唐代,却兴起于宋代一般。由于新的接受视野恢复了原先作品与读者间的现实联系,变化了的审美态度愿意转回去对过去的作品再予欣赏。(26)欧阳修所做的就是将韩柳古文与现实需要发生审美联系。

据《东轩笔录》(卷12)载,欧阳修年十七,“随州取解,以落官韵而不收”。而“天圣已后,文章多尚四六”,是时欧阳修“随州试《左氏失之诬论》”,其有警句曰:“石言于宋,神降于莘。外蛇斗而内蛇伤,新鬼大而故鬼小。”而其所作此类四六文章的“奇警之句,大传于时”状况,再结合欧阳修在《书旧本韩文后》所描述自己少年时第一次接受韩文影响的情形,(27)而《神宗旧史·欧阳修传》又有“时韩愈文,人尚未知读也。修始年十五六,于邻家壁角破簏中得本学之,后独继摆弃时俗故步,与刘向、班固、韩愈、柳宗元争驰逐”的说法,基本上可以看出,宋人对于韩愈古文作品接受与传播的轨迹,比较符合金元浦等人所阐述的文学作品接受及其演变的规律。由于时代变迁,欧阳修等一批新的士大夫文人走上舞台,他们以“新的接受视野恢复了原先作品与读者间的现实联系,变化了的审美态度愿意转回去对过去的作品再予欣赏”。而另一个原因则是欧阳修时期,韩柳等人的(抄、印本)书籍得以较为完整地传播到北宋文人手中的必然结果。

随着北宋书籍印刷事业的发展,韩、柳印本书籍相比于北宋建国之初,在社会上有了更为广泛的印刷与传播。在这一渐进的过程中,北宋文人士大夫先后接触阅读了这些引发他们心灵审美愉悦的印本书籍和作品,并自觉地接受了其中蕴含着的古文观念或理论认识

不想错过《北宋书籍刊刻与古文运动》更新?安装晋江文学城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