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quo;介近得姚铉《唐文粹》及《昌黎集》,观其述作……必本于教化仁义,根于礼乐刑政,而后为之辞。”(《上赵先生书》)可见,当时时尚虽然在彼不在此,而真正喜欢古文的人还是可以得到一些相应的古文书籍版本阅读的。然而,古文派在北宋初期的影响力与五代派、西昆派相比总是稍逊一筹。待到欧阳修等人出来重倡古文的时候,双方的实力对比却很快有了改观。何以至此呢?其中定有某种因素,左右了双方胜负的棋局。这种因素既不完全等同于柳开、石介、穆修等人所倡导的古文观念,也不是唐代韩愈、柳宗元古文观念的照单全收,其应有属于自己的古文观念特质。这些古文观念的特质是什么,才是我们此节探究北宋古文观念(作品)接受与确立的关键。朱自清曾说:
韩愈虽然开了宗派,却不曾有意的立宗派;欧、苏是有意的立宗派。他们虽也提倡道,但只促进了并且扩大了古文的发展。欧文主自然。他所作纡徐曲折,而能条达疏畅,无艰难劳苦之态;最以言情见长,评者说是从《史记》脱化而出。……三苏长于议论,得力于《战国策》、《孟子》;而苏轼才气纵横,并得力于《庄子》。(39)
我认为朱自清此话说得很好。原因在于,如果韩愈是有意立宗派,那么唐代古文运动的影响就不至到了晚唐就断了联系,而欧、苏是有意立宗派者,其表现就在于他们所推崇的古文观念确实是横贯了南北两宋。即便是理学兴隆的南宋,朱熹尽管坚持重道抑文的立场,反对“道自道,文自文”的文士习气,然而他也主张“文皆是从道中流出”(《朱子语类》卷139),间接承认了文对于道的重要价值,这与欧阳修当年关于古文的观点颇有类似。就算是北宋那个主张“文以害道”的程颐,同样也强调说:“圣人之语,因人而变化,语虽有浅近处,即却无包含不尽处。”(《二程遗书》卷17)这说明程颐并非主张文章是完全不讲内涵的空洞言语,这与朱自清关于“欧文主自然”、“条达疏畅”,而又“纡徐曲折”的说法是基本一致的。由此,证明北宋革新派文人接受的不全是唐代流传下来的古文观念,而是宋人在传承基础上的包容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