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143章完结

西方学者伊瑟尔曾经从分析一般性著作和文学作品入手,认为文学作品文本之中包含有许多意义未定性和意义空白。?墈+书·屋/ `哽-薪?蕞¢筷?我认为正是这种意义未定性和空白,才使欧阳修等人在对韩柳古文的学习继承中,预留下了北宋古文理念可以进一步生发创造的空间。事实上,欧阳修等人也正是从韩柳等人书籍文本的空白处(或未定性处)引出了自己对于古文革新的独特见解,这种独特的见解就是——视“文以传道”为其根本。就欧阳修本人来说,他时刻也在强调“言之不可无恃”,“勤一世以尽心于文字间者皆可悲也”,认为文章创作的根本是“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答吴充秀才书》)。然而,更为重要的是欧阳修“虽然仍恪守儒家的正统观念,但扩大了它的范畴。在师法儒家六经的前提下,他强调‘六经之所载,皆人事之切于世者’(《答李诩第二书》),这就把儒家的道与现实生活联系了起来,从而阐明了自己认为文学应为现实政治服务的观点”(49)。这个观点也就成为欧阳修适应时代实际需要,取法前人古文观念的基本原则。这也就是说,欧阳修所要学习的古文是为了适应当代实际需要的古文,而非脱离现实,一味模仿韩文那种怪奇生涩的古文。\j*i?a,n`g\l?i¨y`i*b¨a\.·c`o¨m¢

在此原则基础上,欧阳修既反对一味浮华骈俪、内容空疏的文章,同时又肯定“合理的偶丽之文”。那么,很明显他在阅读韩柳等人书籍文本的过程中,所接受的除了服务于现实的儒道精神而外,更提倡“文从字顺”地表达这样的精神。反过来,欧阳修所抛弃的则是韩愈古文中“怪奇生涩”的东西。要知道,抛弃古文的“怪奇生涩”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在欧阳修之前,柳开没有做到这一点,石介等人更没有朝这方面努力。因为北宋古文家既有向前代书籍(经史子集等书籍)模仿学习的要求,同时又更“强调‘文必己出’,务去陈言。就很容易走上‘难’的路子,形成怪僻的文风”(50)。对于祝尚书此言,其实更应详尽指出的是,若没有个人对于社会生活的亲身感悟,单纯模仿,片面刻意地强调“文必己出”,势必会走上文字“复古怪僻”的形式主义道路。

由于在文本的阅读接受过程中,文本的“未定性与意义空白”是联结创作意识与接受意识的桥梁,是两者转换时必不可少的条件。\艘-飕·晓^税+枉+ ?更_薪.蕞,快-它们的作用在于能促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赋予本文的“未定性”以确定的含义,填补文本中的意义空白。当然,读者对于文本的填补不是随意胡来的,而是基于现实背景下的填充。这样的“填充”对于欧阳修来说,就是北宋中期整个社会文化消费对于古文创作的实际需要。以此来观察北宋中期的古文运动,可以明白欧、苏等人对韩、柳等唐代文人书籍文本理解的出发点当然是出于他们自己身后的北宋背景。因此,所谓“文本意义空白和未定性”,即是在时代背景下北宋文人对前人(过去)文本的理解。由此,我认为所谓“文本意义空白和未定性”,应包括有“时代背景”、“读者背景”和“读者自主的创新能力”。

“时代背景”包括欧苏等人所处那个时代的文章审美好尚以及官方意识的趋同态度等多方要素,也即是祝尚书所说的“社会文化氛围”。“读者背景”自然是与具体读者的个人出身和个人生存环境有关。而当时的社会实际情况是,当西昆体文风盛行的时候,北宋皇帝就于天圣七年(1029)、明道二年(1033)和庆历四年(1044),三次下诏申戒浮文,改革文风,诏书有云:“文章所宗,必以理实为要”,“务明先王之道”。欧阳修在《苏氏文集序》中也说道:“子美(苏舜钦)独与其兄才翁及穆参军伯长,作为古歌诗杂文,时人

不想错过《北宋书籍刊刻与古文运动》更新?安装晋江文学城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