颇共非笑之,而子美不顾也。其后天子患时文之弊,下诏书勉学者以近古,由是其风渐息,而学者稍趋于古焉。”(《欧阳文忠公集》卷41)由此一来,体现在原文本中的意识或潜意识才能通过读者以不同的方式得以现实化和具体化,并作为效果以不同的面貌重新出现。这重新出现的面貌,就是后来欧阳修骈散结合写出来的“简而有法”的优秀散体古文,如《醉翁亭记》之类。
在《本文的召唤结构》一文中,伊瑟尔曾说:“作品的未定性与意义空白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51)这段话所要说明的,恰是读者参与作品(文本)之后的自主创作力。结合欧阳修、苏轼等人在倡导古文过程中的表现,其所指的就是欧、苏等人阅读前人文本后,积极赋予原文本所没有的含义——即是本属于欧、苏等人自己的古文(观念)创造力。譬如,苏轼提出“道可致而不可求”(《日喻》),认为人若不接触所要了解的具体对象,只凭旁人指点,实际上是无从了解的。(52)
在北宋古文观念的接受和传播中,欧阳修的“读者自主创造力”首先表现为扬弃前人的古文观念,其次是赋予北宋古文观念以“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以及欧阳修判定文章优劣的标准之一,即文字表达是否简洁、明了、生动等等。这些均为前人所未道、未明确的,属于欧阳修本人创造的古文观念。祝尚书总结欧阳修的古文理论的贡献时说:“欧阳修从‘道统论’的束缚中解放出来,重视古文的文学性,对古文文体理论作了许多十分有益的探索。第一,欧阳修主张古文要‘简’,做到言简意赅,‘简而有法’。第二,欧阳修主张古文应有奔放、舒缓等多种风格和体裁。作为大散文家,欧阳修更多地从艺术的角度审视古文创作。第三,欧阳修除主张多种风格外,又主张学者、作家要有自己的特色,不要跟‘风’。第四,行文自然流畅。欧阳修在论述文体,尤其是文章风格时,往往与作家个人的修养相联系,如他一再强调的‘充中’、‘养根’(53),都是指作家要具备深厚的生活基础和丰富的知识积累。这些是继承韩愈的理论而有所发展。”(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