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并不属于民间祠庙体系的先贤祠,以及各地通行的城隍庙、区域性神祇、道教神祇以外,永嘉县城内其他祠庙可以分为不同时期遭遇官府干预的三个系列:其一是北宋时期开始与民间航海神并行发展的官方海神庙;其二是主要在方腊之乱中形成的平民英雄神祇,到南宋逐渐被赋予了旌忠色彩;其三是在宋代未被赋予官方色彩的民间祠庙,在明代因遭遇毁淫祠运动而变得面目全非。*0.0~暁?税+徃` ~蕞¨辛·彰`截′埂·芯.筷¨
海神信仰在温州祠庙体系中最富特色,但民间海神的功能集中于保护航海(航海神),是当地海商集团的奉祀对象。永嘉县航海神的构成与瑞安县类似,除了前述分布在乡村的本地航海神庙之外,还有分布在城内的顺济行祠与晏公行祠等。在航海神之外,永嘉城内又有地方官构建、以防御风灾与潮灾为主要功能的海神庙系统,主要是海神显相庙与夏大禹王行祠两种。
海神显相庙位于城内海坛山,始建于唐咸通二年(861),主要功能是防御风灾。元丰年间温州通判赵撰《谒海神庙记》,曾描写温州风灾及地方官向海神祈祷的情形。[43]元祐年间(1086~1093),知州范峋声称海神向其托梦,宣告海神乃唐代被贬死岭南的名宦李德裕,于是做新庙,上奏朝廷,此后温州海神庙多次获得朝廷封爵赐额。~6/吆¢墈,书_蛧- ′庚`歆,嶵~哙¨[44]海神显相庙在元代因废圮迁址,[45]弘治府志中记载的海坛平水庙,[46]可能是指迁址前的海神显相庙。
元祐年间范峋改造温州海神庙之前,知州姚克明已于雍熙年间(984~987)在海坛山创建夏大禹王行祠,功能主要是平定潮灾。大禹是古代圣王,其祖庙在会稽(浙江绍兴),是朝廷重要的祭祀对象。北宋雍熙年间由知州姚克明从会稽迎建大禹王行祠。明代叶承遇在《祀大禹王碑记》中就对温州祭祀大禹的合理性提出了质疑,然而又强调迎建大禹祠是为了帮助温州民众捍御海灾,表达对姚克明的同情之意。《光绪永嘉县志》收录的“大禹王庙石塔”为当时迎建大禹祠所建,其残文表明姚克明的建祠仪式在浓厚的佛教氛围中完成。[47]
北宋年间温州地方官为了祈祷平定风灾、潮灾,先不顾“祭不越望”的儒家观念从绍兴迎来大禹,后又以托梦的形式将原来遗存的海神庙神主确定为唐代名相李德裕。北宋这种官府改造或者引进祠庙的做法,并不具备类似明代毁淫祠运动的性质,而是根据地方官府祈福禳灾的实际需求开辟奉祀场所。`微?趣_小+税~ ?无`错?内+容?
按照明代的祠庙观念,永嘉县有7种祠庙可以归为忠烈祠。其中,由于裘甫之乱并未波及温州,龚将军庙的神主因“遭仇(裘)甫之乱,力战溺死”的忠烈事迹应该是后人伪托。忠烈庙奉祀的州学教授刘士英、学生石砺等人,[48]张忠惠侯庙奉祀的张理、周承己、娄渊、潘守真、丁仲修等人,[49]徐忠训庙奉祀的徐震,[50]显应庙奉祀的张氏,[51]都是宣和年间方腊之乱中殉难或立功的地方豪杰。其中徐忠训庙与显应庙是民间祠庙,与官府或朝廷无关。张忠惠侯庙由地方官闾丘鹗于宣和二年(1120)创立,神主张理直到南宋末年的德祐元年(1275)获封“忠惠侯”,距立庙时已相隔150余年。忠烈庙的立祠时间也在方腊之乱百余年后、宋元开始交战的端平年间(1234~1236)。[52]方腊之乱中形成的这些祠庙原本奉祀的是作为平民神祇的地方豪杰,只是在对外战争的特殊背景下才被朝廷列为旌忠庙。与此类似,颜鲁公祠奉祀唐代忠烈颜真卿兄弟,[53]冯鲁公祠奉祀北宋真宗朝忠烈冯守信,[54]两者都是宋高宗驻跸温州的特殊背景下由后人创立的。
宋元时期永嘉城内活跃着其他诸多民间祠庙,到明代均作为淫祠遭遇毁废。比如永宁桥东的永嘉王庙,乾隆府志认为可能奉祀东瓯王。其实永嘉王庙原来应该是永宁庙,明成化年间知县刘逊因视永宁庙为淫祠,遂改为奉祀颜真卿兄弟的二颜庙,永宁坊也因此改名大忠坊。[55]忠靖圣王庙奉祀的温琼原来也属于瘟神一类,后经宋濂的改造而成为出自士族的道士。[56]广惠庙原来奉祀“噀酒灭火”的巫神,在永嘉城内影响尤大。[57]孚德庙原来奉祀传说武进士起家、调节水旱的巫神张铉,[58]到了明初,宋濂以临海的平水王周清为原型,将广惠庙灭火的周爽改造成温州的平水王周凯,并将张铉拉入平水王庙作为周凯的从神。[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