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指出,其实清流现象,在此前已被学者关注,不过分散在了三个不同的领域中讨论:唐代科举文化、中古士族研究和唐中后期政治史(第12页)。′精?武_晓′税_徃^ ¨埂.欣~醉,快/这一现象,大概是指唐后期出现的高官世袭现象,可以说是一种贵族化倾向。正如作者自己所说,清流群体是“通过科第、援引、仕宦以及婚姻等途径建立起密切的网络”,具有世袭特征。
对此,不同学者出于不同的学术背景,就有不同的认识,比如在支持唐宋变革理论的学者看来,这其实不值一提,这本来就是士族社会的正常现象。如毛汉光就通过统计论证唐后期的高官多来自士族,科举成了士族垄断入仕的新途径,一如九品中正制的功能。而反对唐宋变革理论的如吴宗国师在《唐代科举制度研究》中,揭示出唐后期(贞元、元和以后),进士科成为高级官僚的主要来源,同时也指出高级官僚世袭现象,也就是进士家族贵族化。在这里,问题的核心变成了国家官僚制度的一个环节,而与士族无关。可以看到,对于同一历史现象,持士族论的认为是士族垄断科举,而持反对意见者则认为科举塑造官僚家族,其背后的社会认识观大异其趣。显然作者立论的背景认识是与吴宗国师等学者的观点相近。
但为了形成新的认识框架,避免一些旧的问题,描述同样一个群体,作者就引入“文”这一概念。_卡¢卡,小/税¢网` `埂_鑫`嶵′全.不过,作者对“文”的作用,显然过分夸大了。在作者的观点中,对文的信仰心态和文词的巨大功用,是导致清流阶层有高超地位、独立价值的根本动力。
唐代社会对文的信仰心态,正如陈弱水《唐代文士与中国思想的转型·总说》所指出的:“从南朝到北宋,即五世纪到十一世纪,可说是文学的时代,诗文写作的价值高张,文才被认为是才能的首要表征,知识界中的领导者大多为文学家,这不但在中国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现象,世界文化史上也难有其匹。”毛汉光的《中国中古贤能观念之研究——任官标准之观察》、龚鹏程的《唐代思潮》等有更多阐述。
其次是关于文词的巨大功用,其实要论证的就是“文”如何在皇权中得以体现。作者的证据主要来自两方面:(1)圣旨(或奏折)的表达非常关键;(2)文人之间互相颂扬和自许的话语(词宗、大手笔等)。有关圣旨撰写的论证不多。而关于文人互相颂扬的那些话语,大量引用的是墓志等资料。且不说这些文字本身是比较空洞的,而且就墓志本身来说,往往有夸大之处,不足完全采信。¢狐_恋\雯+茓^ ~哽~鑫-醉^全\
另外,作者所指的清流家族的制造和延续现象,完全归功于“文”。但如果我们从科举视角看,这主要是一个官僚(科举和铨选)现象,和文学当然也有关,但似乎不是必然性的。
相反的是,作者的“清”的概念,则显得太过缩小了。清浊观念来自门阀士族时代,不过唐代官制也有继承,如《唐六典》中明确记载了清望官、清官。这个清官完全不挑战皇权,而只是升官的快速通道而已。尽管作者从历官去概括“清流”是正确的,但是因为引入了“文”,就极大地影响到了作者对“清”的界定,他所指的清流,重心几乎都在词臣,比之唐代朝廷规定的清官范围大大缩减。唐廷规定的清官,包括三省、御史台的所有官员,太常寺、国子监、秘书省等文化部门的所有官员,以及除以上官署以外的三品以上所有官员,甚至还有部分武官。可以说,中央官中,大部分都被列入清官范畴。事实上,从张九龄到唐末李振,他们所指的清流,虽然未必完全符合唐廷规范的“清官”概念,但无疑都远远大于词臣这个概念。
若从学术资源上看,郝若贝将中国精英的主题概括为“经过门阀到职业精英再到地方精英的转型”,包弼德在《斯文》中提到士的价值系统有三个转变,等等,恐怕都会是启发作者的学术资源吧。
如果仅把清流群体的时间局限在唐末之前,那么本书与传统的中古士族等研究并没有本质区别,只是换了一个视角。所以,作者观点的最大要害之处,在我的理解中,并不仅是把清流概念提出来,而在于:清流并没有在唐末消亡,而是继续到五代乃至宋。这是清流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