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堂读书的孩子,却因为战争拿起了枪。而他能做的,就是尽快结束这场该死的战争。
第八章:山中论道
七月初的一个雨夜,林慕之邀请了几位苗寨首领和当地进步学生秘密会谈。沈静婉准备了简单的酒菜,在门外把风。
"日军若攻重庆,必经过贵州。"林慕之指着手绘地图说,"届时我们需要乡亲们的帮助。"
老苗王抽着旱烟:"长官是真心打鬼子的人,我们看得明白。有什么需要,尽管说。"
"情报。"林慕之首言不讳,"还有粮食、向导,必要时掩护伤员。"
会谈持续到深夜。送走客人后,林慕之发现沈静婉正在油灯下研读一本《战地急救手册》,那是她从美援物资中找来的。
"学新知识?"他凑过去看。
沈静婉指着一段文字:"美军的新式止血法,比我们原来的效果好很多。"她抬头看他,"你最近和这些苗人、学生走得很近啊。"
林慕之沉默片刻:"读《论持久战》让我明白,战争不仅是军队的事。要想打赢,必须发动群众。"
"你变了很多。"沈静婉轻声道,"以前你只关心战术、火力,现在..."
"现在我知道,战争的胜负在战场之外。"林慕之望向窗外的群山,"民心向背,才是关键。"
第九章:蛰伏待机
八月,重庆传来消息:日军果然开始向宜昌集结重兵,重庆震动。顾祝同紧急召集团以上军官开会,却唯独"忘了"通知林慕之。
"看来我们被彻底遗忘了。"参谋长刘明苦笑。
林慕之却不急不躁,继续他的秘密训练。他挑选300名精锐组成"特战大队",由他亲自指挥,进行高强度的夜间突袭演练。
与此同时,沈静婉的医疗队也扩充到50人,她创新地采用苗药配合西医疗法,大大提高了伤员的存活率。两人虽然忙碌,却配合默契:他负责杀敌的本事,她负责救人的技艺。
九月初的一个清晨,林慕之正在带领特战大队进行攀岩训练,通讯兵气喘吁吁地跑来:"报告!薛...薛长官急电!"
林慕之展开电文,只有短短一行字:
"剑己磨利否?岳。"
他抬头望向东方,那里是宜昌的方向,也是他等待己久的战场。蛰伏的日子,终于要结束了。
第十章:出山时刻
九月中旬,正式调令终于抵达:"着第10集团军副总司令林慕之即刻率部开赴宜昌,归第九战区指挥。"
全集团军沸腾了。士兵们自发地整理装备、磨利刺刀,连那些"娃娃兵"都挺起了胸膛,仿佛一夜之间长大了许多。
出发前一晚,林慕之和沈静婉并肩站在韭菜坪顶峰,俯瞰群山。五个月的蛰伏,让这支曾经萎靡的部队脱胎换骨。
"准备好了吗?"沈静婉轻声问。
林慕之点点头,从怀中掏出那本己经被翻烂的《论持久战》:"这次,我要用新的方式打仗。"
沈静婉靠在他肩上:"无论什么方式,我都会在你身边。"
远处,启明星己经升起。新的征程,即将开始。这一次,他们不再是被权力游戏摆弄的棋子,而是掌握自己命运的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