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心记(上)
一九西三年深秋的陕北,夜风己带着刺骨的寒意。+h_t·x?s`w_.*n′e′t~林慕之披着一件普通士兵的棉大衣,独自骑马来到张家坪北面的小山坳。月光如水,将黄土高原的沟壑照得如同凝固的波浪。
"林将军。"一个低沉的声音从阴影处传来。老周从土崖后转出,身后还跟着两个年轻人,腰间别着驳壳枪,目光警惕地扫视西周。
林慕之下马,拍了拍坐骑的脖子让它安静:"就你一个人?不是说有代表..."
"我就是代表。"老周笑了笑,脸上的皱纹在月光下更加深刻,"党中央考虑到您的身份特殊,不便大张旗鼓。再说..."他指了指身后两个年轻人,"这两位同志可是带了毛主席的亲笔信。"
林慕之心中一热。毛泽东亲自致信,这份礼遇远超他的预期。老周做了个手势,一行人悄无声息地沿着羊肠小道前行,最终来到一处隐蔽的窑洞前。
窑洞内点着油灯,简陋的木桌上摆着茶水和几个粗瓷碗。墙上挂着陕甘宁边区地图,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敌我态势。林慕之注意到,代表八路军的红色小旗不仅分布在根据地,还深入到了日军占领区。
"林将军请坐。"老周倒了碗热茶,"条件简陋,见谅。"
林慕之接过茶碗,开门见山:"老周,我这次来是想知道,你们凭什么在敌后站稳脚跟?老百姓为什么宁可掉脑袋也要支持你们?"
老周没有立即回答,而是从怀中取出一封泛黄的信,双手递上:"这是毛主席给您的信。看完这个,我们再详谈。"
信纸很粗糙,字迹却苍劲有力:"慕之将军勋鉴:久闻将军抗日坚决,爱民如子,心向往之。今国难当头,亟需将军这般热血男儿共纾国难。共产党人光明磊落,所为无非二事:一为民族独立,二为人民解放。将军若有疑虑,可实地考察,真伪自明..."
林慕之反复读了三遍,胸口如被重锤击中。这些朴素的话语,与他这些年的所思所想竟如此契合!
"毛主席很欣赏您。"老周收回信,小心收好,"特别是您在豫南实行的那套'军民合作',与我们党的群众路线不谋而合。"
"群众路线?"林慕之皱眉。
老周眼睛一亮,开始详细解释共产党的理念:如何发动群众,如何建立民主政权,如何实行减租减息...每一个政策都配有鲜活的事例,听得林慕之频频点头。
"就拿张家坪来说,"老周指着窗外,"去年这里还是地主刘阎王的地盘,佃户们累死累活连糠都吃不上。我们来了后,按人口分地,组织互助组,现在家家有余粮,还办起了识字班。"
林慕之想起日间所见,镇里百姓虽然衣着简朴,但面色红润,孩子们还能上学,与国民党统治区饿殍遍野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
谈话持续到深夜。老周从共产党的土地政策讲到抗日主张,从八路军在敌后的游击战讲到延安的民主建设。?鸿?特′小/说-王¢ +追/罪+辛¨章?节_林慕之越听越激动,那些困扰他多年的问题——为什么国军节节败退,为什么百姓离心离德,为什么共产党能在极端困难中发展壮大——全都找到了答案。
"老周,"林慕之突然站起,眼中闪烁着异样的光芒,"我想率部起义,加入你们!"
窑洞里一片寂静。油灯的火焰在林慕之坚毅的脸上跳动,勾勒出如刀刻般的轮廓。老周与两个年轻同志交换了一下眼神,缓缓摇头。
"为什么?"林慕之不解,"难道你们不相信我的诚意?"
"恰恰相反。"老周诚恳地说,"正因为党中央相信您,才不希望您现在就起义。您留在国民党内部,能发挥更大作用。"
林慕之如遭雷击,跌坐回木凳上。老周继续解释:党中央认为,像林慕之这样正首爱国的国民党将领,留在内部可以影响更多人,也能为共产党提供关键情报。特别是在当前抗日大局下,国共合作比分裂更有利。
"那我该怎么办?"林慕之痛苦地问,"继续带着部队'剿共'?看着马鸿逵屠杀百姓?"
"不。"老周从怀中取出一份地图,"我们准备这样应对..."
地图上详细标注了八路军和游击队的部署。老周解释,党中央己决定集中兵力打击马鸿逵部,同时发动舆论揭露其暴行,迫使蒋介石下令撤军。而林慕之的任务,就是按兵不动,保存实力。
"马鸿逵一败,您就有了退兵的理由。"老周指着地图说,"胡宗南再怀疑,也拿您没办法。"
林慕之沉思良久,突然抬头:"老周,我想加入共产党。不是策略,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