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有权力调整各部队的防区和任务。他故意将几个对共产党态度强硬的师调往次要方向,而将对内战有抵触情绪的部队放在前沿。
五月二十八日,沈静婉的"生日宴会"如期举行。绥靖公署官邸张灯结彩,武汉各界名流纷纷到场,甚至有几个外国记者也受邀前来。顾慎之自然不会缺席,他穿着笔挺的西装,像一条游走在人群中的毒蛇,时刻观察着每个人的举动。
"感谢各位来参加我夫人的生日宴会。"林慕之举杯致辞,一副模范丈夫的模样,"抗战八年,我们终于迎来了和平,希望这份和平能长久保持下去。"
这番话在有心人耳中别有深意。顾慎之的嘴角微微抽动,但碍于场合没有发作。
宴会进行到高潮时,沈静婉按照计划"即兴"表演。"承蒙各位厚爱,我写了一首小诗,献给大家。"她站在钢琴旁,声音清亮。
"五月榴花照眼明,十年征战忆峥嵘。
中原父老盼安定,何日刀枪入库营?
六月骄阳似火烧,三军将士汗如潮。
但愿和平早降临,莫让鲜血染战袍。"
诗句看似普通的反战情怀,实则暗藏玄机。"六月"暗示进攻时间,"三军"指参战的三个主要集团军编制,"中原"明确作战地点。而"汗如潮"则暗指国民党军计划在雨季前发动进攻的特点。
人群中,教会医院的王护士专注地听着,手指在裙褶上轻轻敲打,记忆着节奏——这是她接收情报的方式。
顾慎之眯起眼睛,似乎察觉到了什么,但沈静婉的诗句并无明显破绽,在战后渴望和平的氛围下,这样的反战诗歌再正常不过。
宴会结束后,林慕之故意在送别顾慎之时说:"女人家就是多愁善感,让特派员见笑了。"
顾慎之假意恭维:"林夫人才华横溢,令人钦佩。不过..."他话锋一转,"诗中似乎对剿共有些消极看法?"
林慕之早有准备:"静婉在南京大屠杀中失去了父母,对战乱深恶痛绝。不过她分得清大是大非,剿共是为了长治久安嘛。"
顾慎之似乎接受了这个解释,但林慕之知道,这位狡猾的特务不会轻易放弃怀疑。
三天后,林慕之前往前线视察。+第+一\墈-书?蛧_ \更\鑫?醉*全?他特意选择了张诚副官和几名心腹随行,避开顾慎之的耳目。车队行驶在崎岖的山路上,沿途可见战争留下的伤痕——被炸毁的村庄,荒芜的农田,衣衫褴褛的难民。
"主任,前面就是与共军对峙的前沿了。"张诚指着远处的山头,"我们的侦察兵报告,共军正在加固工事。"
林慕之心中一紧——看来情报己经送达,李先念部正在准备防御。他必须想办法进一步延缓国民党的进攻,为解放军争取更多时间。
视察结束后,林慕之召集前线军官开会。"共军早有准备,贸然进攻必然损失惨重。"他指着地图说,"我建议先采取围困策略,切断他们的补给线,等其粮弹耗尽再进攻。"
几位师长面面相觑。其中一位姓黄的师长质疑道:"委员长要求速战速决,拖延恐怕不妥吧?"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林慕之正色道,"作为前线指挥官,我必须为将士们的生命负责。如果黄师长有异议,可以向军委会反映。"
他赌的是国民党内部的官僚作风——等黄师长的报告层层上传,再等军委会批复,至少能拖延十天半个月。
回到武汉后,林慕之立即向蒋介石发报,夸大共军的防御工事和战斗意志,建议"稳妥推进,避免不必要的牺牲"。他知道老蒋虽然急于剿共,但更在乎自己的嫡系部队,不愿承受太大伤亡。
发完电报,林慕之刚松了口气,副官匆匆进来报告:"主任,顾特派员带人搜查了教会医院,抓走了王护士!"
林慕之手中的茶杯差点跌落。王护士是沈静婉诗会后唯一的联络人,如果她叛变...
"理由是什么?"他强作镇定地问。
"说是怀疑她通共。有人举报看见她和共党分子接触。"
林慕之迅速思考对策。王护士只知道诗中含有情报,但不知道具体含义,更不知道情报来源。只要她和沈静婉都咬定不认识对方,就还有转圜余地。
"备车,我要去军统办事处。"林慕之决定主动出击,不给顾慎之制造口实的机会。
军统武汉办事处阴森潮湿的地下室里,王护士被绑在椅子上,脸上己有淤青,但眼神依然坚定。顾慎之正在审问她:"说!那首诗是什么意思?谁指使你接收情报的?"
"我不明白你在说什么。"王护士声音虚弱但清晰,"我只是去参